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Storytelling, again.

說到底,不過就是2013年一個中學生寫下自己的故事,僅此而已。若問那是否一個時代的像神諭般的東西,或好比財經分析那樣具有實質作用,那顯然不是。
然而,無論是有心抑或無意,一個故事必然會沾上作為其載體的時代的氣味。梁朝偉不是說,甚麼都有個期限麼?一切都是 Time Specific 的,作為泛論而言我想不妨這樣說。
從這個角度講,雖然不過是 Puppy Love 的愛情故事,但2012年的 Puppy Love 愛情故事與2013年的 Puppy Love 愛情故事,本質上有著決定性的差異。特別是2012年,畢竟在這一年,香港的中學生推動了足以紀錄在歷史上的改變。
為了讓稍縱即逝的2013年 Puppy Love 愛情故事存在,我斗膽下筆——這樣說雖然很酷,但可惜實際上不是這麼一回事。
我只是一個中學生而已。當然你會像這年頭許多人喜歡說的那樣,聲稱中學生可以做到的事情很多。事實也確實如此。然而我還是想大聲說,我不過是一個中學生而已,就像愛恩斯坦要回到實驗室去那樣,請讓我回到小說和愛情裡去。
已經不記得第一次接觸「青春期」這個名詞是甚麼時候。一切關於性與愛情的詞匯,是伴隨著少年時代身體長的肉,不經不覺侵佔腦海的。這些詞匯成了拓荒者,尋到一塊未開墾的土地,在那裡建立了它的王國。那是一個無須唱國歌,自能如風捲殘雲那樣掀動愛國情操的國家,誰都無法倖免。
所以,我此刻在進行的,說穿了不過是風捲殘雲過後,一次自我治療的過程。因為若然不寫,我便無法安心整理視藝科作品集,所以現在(三月二十七日凌晨三點二十二分)才不得已在美術室中,聽著 World's End Girlfriend 的 Call Past Rain ,伏案寫作。
整理這半年間發生的事,明白到一點:當時代運行得愈來愈快,人生的選擇便愈來愈多,變數也愈來愈大。
所謂正確選擇的時效性,便也日益短暫。
比方說午餐飯盒吧,中三以前我們只有兩種選擇,吃,或捱餓。周一至五,菜餚是固定的。中三那年,學校引入另一家飯盒公司競爭,一時間菜單如遍地花開。選一貫已有的漢堡牛肉飯好,還是嶄新的香草雞絲意粉好?還是選新的吧,買來,打開,吃到一半,卻吐出一塊用過的膠布。
早知應該選漢堡牛肉飯——即便後悔也無補於事。但轉念想,漢堡牛肉飯怕也未必好得去哪裡,可能有大頭針?
如此一來二去,不禁懷緬起往昔。
當然,那只是2013年一個無名中學生的觀點,既不負責任,又不具參考意義。而且誠如鍾敏兒所說,消極不已。或者果然就似核廢料,對地球有害。
想到這裡,我好像是從今年九月開始,繞一個大圈,又回到原點。若說對不起案頭的雪橇犬,那確實是對不起的。可惜我就是我,雖然很不負責任,但也只能一攤雙手說無計可施。
故事中的名字全是假名。這是為了避免給同學帶來麻煩而做的決定。畢竟歐文亮已經是半個公眾人物,若用真名字,恐怕會引起不必要的飛短流長。某些可能讓人猜到角色身份的細節,也稍作修改。
「人在世界是何其渺小」。既然這麼渺小,那本來應該怎麼都無所謂。然而可以的話,我不想給誰帶來麻煩。這一點我總是很小心。
自不待言,我的也是假名。
* * *
開學時,鄭偉發如常強聒不捨說,作文下筆前必須先擬定主旨、大綱。
他看上去約莫五十歲,實際年齡六十四(從 Facebook 得知)。在學校永遠穿直紋恤衫,可能是老舊的「金利來」,實際上則不很清楚。總之是類似「金利來」的款式。
戴金絲眼鏡,看起來像極粵語長片的男主角。事業有成,愛上青梅竹馬的表妹,本來要娶她為妻但結婚一天卻驚覺原來表妹不是表妹,而是親妹妹。鄭偉發讓人想起的,就是那一類角色。
然而他的生活要比那種故事平淡得多。在中學教書,一教便是幾十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是一個並不怎麼樣的老師。學生既不覺得他特好,也不覺得他太差;他做班主任的班,既不特別快樂,也不特別痛苦。眼睛出過毛病,做過手術,無法讀書多過五分鐘,否則眼水會嘩啦嘩啦像失戀女生那樣不住流淌。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他總是這樣說。那幾乎已成作文課的慣例。這慣例成為我們班一個玩足三年的小遊戲。每當來到作文課,我們便推敲他說話的內容,把握那金句出口一刻,同時訥訥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成功的話,幾個同學一塊竊笑。不成功便裝出一副痛惜的樣子,就像籃球場上射失關鍵的三分波。
問題是他雖然這樣教,但基本上沒有誰聽。班中大多數人覺得麻煩,或時間不夠,寧可寫好作文後回頭按內容擬「大綱」,反正鄭偉發不會發現。雖說疏懶,但最少還會寫。完全不把老師放在眼內、一個字也不寫的人,在學校幾乎沒有。畢竟是 Band 1 尾的學校。傳聞說有些學校的學生會燒老師頭髮,或強姦或非禮或毆打老師,在我們的學校也沒發生過這種事——起初是這樣想的。現在回頭看,或許發生過但給巧妙地隱瞞了也未可知。
我也是先寫作文後擬大綱的人。倒不是說懶,而是出於實際考慮。
我也試過先寫大綱,問題是寫正文時,內容往往會出軌,甚至朝與大綱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比方說上次那一篇《論學校應否開辦國民教育課》,由於是議論文,我覺得還是寫得比較有條理的好,於是便著手草擬立場、論點、論據、論證。擬好後下筆寫,寫到一半,立場卻不覺動搖起來。本來想寫「不應該」,寫著寫著卻覺得怎麼都無所謂。然而寫大綱已經花去不少時間,下課的鐘聲已經不遠,於是只能硬著頭皮寫下去。寫違背自己想法的事,是一件苦差。勉勉強強湊夠八百字,重看一遍,連自己都覺厭惡。分數倒沒關係,心情卻不其然暗淡下來,彷彿天空罩起一層薄薄的毒霧,揮之不去。繳交的時候,覺得大綱甚麼的,再也不想寫了。
然而作文發回來,卻赫然看見得七十分。在鄭偉發手上取得這個分數,已是非常不錯。「文筆流麗」,他用紅筆在文末寫下雋朗的四個字。
那天穿淡紅色直紋的鄭偉發,心情極佳。這從他走入班房的一刻已經感覺到了。老師是一種很情緒化的動物,喜怒全形於色。起立講 good morning 的時候,全班一目了然。
鄭偉發擱下手中的作文,朗聲宣佈說,這次同學文章水準非常不錯。他要大家多留意時事,多閱報。不要讀《蘋果》,不要看動新聞,要讀《明報》或者《信報》。
這樣中文才會進步,通識也會好起來,一石二鳥,他說。在我聽起來好像在推銷報紙似的。
然而我們只木然看著他,這是我們的慣性。有一個老師曾經生氣地訓話說,外國學生不是這樣的,只有香港學生才有「十問九唔應」的習慣。
然後,鄭偉發宣佈了三個最高分學生的名字。第三名是我。第二名是陳暖暖,七十二分。第一名是歐文亮,七十九分。
其實誰都早知道,歐文亮肯定會得全班最高分。陳暖暖第二,大概也不是意料之外的事吧。她中文一向都好,其他科目也大都處於中上水平。大學是一定進得去的,可若要考那些 2A 、3A 的最高等學系,則有點難度——就是這樣的水平。
關於陳暖暖,我知道得很少。一頭略厚的黑色長髮,有點笨拙地披在肩上。臉孔稍胖,兩腮微微鼓起,令人聯想到嘴吧收藏著核桃的松鼠。事實上也沒有這麼誇張,不過也並非瓜子臉便是。陳暖暖並不算特別漂亮的女孩。
然而眼睛則,怎麼說呢,大大的,滾圓的,瞳孔像黑洞似的不見底。我不肯定你是否看過杉本博司鏡頭下的海。那是一片已經超越寫實,踏入抽象世界的海。水平線就像舖在雙人床上的被褥那樣安靜地置於畫面中央。線下的海面盪漾著綿密的波紋,線上則是灰濛濛的天。照片沒有哪部份黑得看不見,也沒有哪部份亮得煞白。灰階平均而錯落有致地呈現在照片上。那當中既包含了哀傷,也包含了足以治癒哀傷的溫柔與寧靜。
陳暖暖的眼睛,就是這樣。
一如其他同學,她也有屬於自己的小圈子,也就四、五人左右,都是女生,午飯總是在一起吃。有時在學校外不遠的屋,有時則留在班房。然而即便留在班房,她的存在感也異常稀薄,就像只能讓人隱約看見,或者模糊感受的霧。
以前的陳暖暖是這樣的。
她很少說話。即便說話,聲音也很小。有些人,比方說如果有鄰班同學在班房外找他(學校規定不許學生進入別人班房),我們大都會「感到」他在或者不在。然而要是有誰找陳暖暖,卻是不得不回頭看看前面數起第五排靠窗邊的坐位,才知道,喔,原來她一直在,或者不在。
這只是我的比喻,事實上其他班的人,之前誰也沒有找過她。我印象中是如此。
她的頸項總是戴著一個指頭大小的銀色十字架。其實學規是不讓學生佩戴飾物的,然而因為是基督教學校,學生當中也有不少是基督徒(而我不是),所以如果是中規中矩的十字架,學校多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銀色十字架,至今她也沒有脫下。
與陳暖暖相反——我想,某種意義上與我也完全相反——歐文亮是個存在感強橫的人。強得簡直就像拔地而起的 IFC ,讓人無法對他忽視。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當人們圍成一圈聊天的時候,有些人總能自然而然地加入,誰都不會覺得特別突兀。歐文亮就是這樣的人。
而我則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總是無法找到合適時機插入多人對話中。強行開口,不是與其他人的話重疊,便是令所有人頓時尷尬起來。甚至連吃飯時小便也是這樣。我明明已經很小心地憋了很久,覷準時機才微笑說,不好意思,去一下洗手間。說的時候盡量不把自己的話當一回事。怎料大家卻像嚇一跳似地問,怎麼這麼突然。
有時我覺得,自己就像一把走了調的小提琴,總是和整個樂團的和聲格格不入。可幸的是,大家並未因此而討厭我。某種意義上,我們班相處得還算融洽。歐文亮是我們班不成文認定的領袖。這一年,他因為活躍於反國民教育事件,名聲更響了。全校沒有同學不認識他。
小息的時候,我邊吃薯片,邊翻看《等待果陀》。歐文亮左手捏一塊 Ciabatta ,微笑著來到我的坐位前問,周五的佔領行動,要不要參加?
我露出一半抱歉一半尷尬的表情。
我這種對社會、政治興味索然的人,他們稱為「未覺醒者」。聽上去有點像 Harry Potter 的「麻瓜」。可沒有興趣就是沒有興趣,這一點雖能通過自我欺騙改正過來,但我覺得那並不具有任何意義。這樣說恐怕要被群起攻之,不過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如果社會要前進,我希望它能把我撇在沙漠中,於星空包圍下,以坂本隆一與 Christian Fennesz 的合作專輯 Cendre 作為背景音樂,與小王子相遇,然後一起隨毒蛇而去。
每個人也可以選擇屬於他自己的生活模式,歐文亮選擇了一條熱心社會的路,這很不錯;我的興趣是聽音樂。我希望在不受任何人的干擾下聽音樂。
察覺到我的猶豫,歐文亮自己打了完場。他投以一個體諒的微笑,然後簡明扼要地(大約用了三分鐘左右)說明周五活動的內容、目的和意義。他說,如果我想去的話,打電話給他就好,Whatsapp 也行。然後,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每當我被誰拍打肩膀,胃部便會抽搐一下,就像忽然擠出滿滿一杯胃酸似的。不知這算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
這時候鄰坐的鍾敏兒剛回來。歐文亮正要開口,她卻搶先說,可以了,我知道你想說甚麼,已經很明白,有空會去。歐文亮哈哈的笑了兩聲,走了,改而勸說其他同學。
鍾敏兒說,我們這樣好像很無情。說完哈哈哈地笑,一副「甚麼嘛,我就是不知廉恥」的態度。而我則讓視線回到果陀上。
* * *
或許從以前開始已經是這樣也未可知,不過直至今個學期,我才發覺自己放學的時候,總會和鍾敏兒同坐一班巴士。
夏令時期的學校,兩點四十五分便放學。然而我通常會留校看書,弄作品集,直至五點半它關門我才回家。若有功課也盡量在那兩個多小時內做完。
五點半左右的時候,剩下的學生已經不多。所以在校外巴士站等車的,通常只有我一個人。然而上車後,我常會看見鍾敏兒坐在上層最前排靠右的位置。很多時候她在一個勁兒弄手機。也有時候,她看窗外。
第一次見她時,我很詫異。我問她怎麼會在這裡,她回敬說,返屋企啊。好像我問得很荒謬似的。
我問她家在哪裡,她說在 M 。
那為甚麼不是在校門外的巴士站上車?
這麼一問我才知道,鍾敏兒每天得先去 T 區接妹妹放學,帶她學畫畫,然後再坐巴士回家。妹妹學完畫畫由下班的母親接走。除了畫室放假的日子外,每天都這樣。
我問她這樣是不是很辛苦。她若無其事地說,沒有啦,阿媽返工嘛。
對了,方才我說過,學校「幾乎」不會有壞到完全無視老師的學生吧。鍾敏兒就是那極小數的其中一人。
她的頭髮和陳暖暖一樣,都很長,卻是咖啡色。自不待言,band 1 學校不會批準學生染髮,但她卻辯解說天生如此。當然誰都不會傻到相信她的話。然而學校卻奈她不得。那封擱在訓導處的「家長信」,就像如來佛祖的五指山那樣,把一眾氣得七竅生煙的訓導老師,狠狠壓下去。
一次我問她,那封信是冒簽的嗎?她說,何須如此,跟媽說一下,要她簽簽不就好了。
一月時,我見過她媽媽一次。確實是一個奇人。總之,鍾敏兒讓許多同學羨慕便是。
除了羨慕外,還有幾分尊敬。她是全級女生公認的大姐大。性格是豪爽一類,講起話來手舞足蹈,大笑的話半層樓都聽得見。然而即便是文靜女生,對她也絕不討厭,反倒像對待自己親姊姊那樣友善。大家都說,鍾敏兒喜歡幫人,好管閒事。任何事只要跟她一說,無論是愛情煩惱或者金錢糾紛,她一定幫忙解決。
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故,她總是忙這忙那的,一點也不為自己的學業著想,成績一塌糊塗。
我們聊過畢業後的去向。對於這一點,她倒是目標清晰,一心一意要去莎莎,賣化粧品。鍾敏兒有一個好朋友,本來讀不成書糊里糊塗才跑去莎莎當店務員的,豈料做著做著卻做出成績來。她當席的時段銷售額總是特別好。老闆看在眼裡,把她升做主任,月入二萬五。鍾敏兒說要學她,走她的路。
化粧基本上是她的唯一嗜好。化得好不好,作為男生我不懂評價,但從她在 Facebook 貼的化粧照動輒有數十上百人讚好來看,我想她確實是有點功夫的。問我的話,實際上也覺得漂亮便是。
上巴士後,我仍舊在老位置找到她,在她身旁坐下。
她正專心看 Facebook ,只隨口噯的一聲打了招呼。於是我也掏出手機,打開 Facebook 漫漫看。路上,我們二人並肩而坐,各自搗鼓自己的手機。
她到底在 Facebook 忙些甚麼,我無意過問。而我則沒有甚麼要緊事,隨手撥了兩下主頁,覺得無趣,想起鄭偉發下課前說下個作文題目是《宗教團體應否參與政治活動》,要同學準備一下,便試著搜尋「基督教」三個字。找到的結果自不待言成千上萬。其中,我看見一個名為「基督教公民報」的群組。
Chan Nuen Nuen likes this. 電話上如此顯示。
鍾敏兒問我在看些甚麼。我擰頭過去看她,她的視線卻仍然停留在自己的手機上。
沒甚麼,我回答說。妳呢?
她說有人發 message 來,請教化粧心得,要回覆一下。
回覆過後,她把手機鎖好,放在衣袋裡,像終於發現我原來一直在身邊那樣,向我投以微笑。
厲害啊,作文全班第三!原來你這麼棒,以前都不知道。這麼著,一定能上大學吧。
我回應說,不過是作文比較好而已。
她不置可否,臉上依然掛著笑容。我們轉而直望窗前景色。天空灰濛濛,好像快要下雨的樣子。街道上,菲傭和師奶手提大包小包,像螞蟻搬家那樣默默把食材從超級市場搬回家。
眼前的一切,無一不在每天放學時重覆、重覆。
忽然覺得,買菜這行為某程度上,不無神話意味,甚至令人聯想起西西弗斯的故事。這麼想,我們此刻正在乘坐的十七號巴士亦然。西西弗斯叫做 routine ,世上絕大多數事物都有 routine 。如果沒有,人也罷社會也罷國家也罷地球也罷,統統都將亂成一團。
思緒正在遠方,卻聽她幽幽說,可第一名果然是歐文亮。
對啊,我應道。
她倏的問,男人嘛,誰知道呢。不會妒忌或者甚麼的吧?
聽罷,我笑起來。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我說。我的情緒還沒有糟糕到要與作文分數掛勾的程度。
一如西西弗斯把石塊推上山頂,十七號巴士也在它儼如宿命一般的巴士總站停車。
她伸手把一支珍寶珠遞給我。可樂味。
從巴士總站一個人踱步回家時,我一邊吃珍寶珠,一邊翻看「基督教公民報」的 wall 。上面十有八九是政治與社會的評論文章,其中一篇題為「基督教右派打壓小眾」的,有19個 comments ,比其他 post 都要多。最後一個 comments 寫得特別長,有六十三個like,作者是 Vincent Au Man Leung 。
* * *
自學校旁邊小路,拾級而上,沿蜿蜒的斜路拐兩個 U 字,經過被圍欄鎖得嚴密的足球場和石屎砌成的毫無生氣的涼亭,穿過草叢,便能爬到山頂,看見那一坐荒廢的燈塔。上網翻查一下維基百科,據說在舊啟德年代,這坐燈塔會閃耀紅光,讓飛機師在降落時不至直衝山峰,機毀人亡。
啟德機場完成它的歷史使命關門大吉時,我只有三歲。雖然就住在 H 區,但印象中從來沒有看過那朵紅色的夜光。
意外地,開學後,我和鍾敏兒成為了好朋友。雖然說,鄰座朝夕相對,要好起來是很自然的事,但老實說,本來我對她這種人——某程度上,有點聒噪的人——雖不特別反感,但也絕不抱任何好感。
然而相處一段日子後,我想我可以理解她何以這樣受歡迎。這個人,言行舉止毫無足以稱為機心的東西,無論在任何場合都只管為他人著想,原因不明。我覺得,這樣未嘗不是一種相當好的處世模式。
怎麼都好,總而言之,我跟鍾敏兒相處,相當愉快。暗自慶幸這一年能坐在她旁邊。
在她妹妹不用上繪畫課的日子,我們會在放學後跑到山頂燈塔下,她吸煙,我喝酒(我不吸煙,她不喝酒),如此看夕陽在高樓大廈密不透風的 M 區徐徐落下。她吸的是很受女孩歡迎的 MILD SEVEN ,我喝的是廉價藍冰。因為這塊地方沒人打理,所以我們每次離開,總會把空罐煙蒂收拾好,下山丟進垃圾桶。有時候,當我們看見地上散落藍妹、喜力等空瓶子和花生殼,便知道除我們外,也有其他人來過。儘管如此,我和鍾敏兒卻一次也沒有在這裡碰見過誰。
別人留下的垃圾,我們也收拾乾淨。想必他們以為清潔工一直掃地掃到山頂去。
喔,你看。正呷著啤酒,鍾敏兒忽然小聲叫道,指向我們剛才經過的涼亭。
我探頭過去,看見一對穿著我們校服的小情侶,在亭裡接吻。山頂居高臨下,可以清楚看到他們的樣子,但一個也認不出來。看樣子應該是中四學生。
我把啤酒灌進口中,然後轉過身來,趴在石屎地上。鍾敏兒見狀,也學著在我身旁趴下。我們就像兩個一組的狙擊手,看那對情侶接吻。
女的長得挺漂亮。如果化點粧,肯定會更好看,說不定還能做𡃁模。鍾敏兒如此評價。
我答說,怎麼可能化粧上學呀,傻瓜。
她向我望來,一臉訝異,好像我剛才說的不是無關緊要的話,而是驚天大秘密似的。然後,她「嘿嘿嘿」得意地笑,把臉湊近。
神乎奇技。我由衷驚嘆。
她說,這是化粧,不是喬裝。拍拖有拍拖的粧,逛街有逛街的粧,上學也有上學的粧。當然上學的粧是最淡的,連老師也不會察覺那種。
只有班中那個熱衷於化粧的女生圈子,才能對這種上學粧了然於心。這是鍾敏兒無意間弄出來的眾多圈子之一,圈中女孩經常交流化粧心得。雖說是交流,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其實只有鍾敏兒教人,沒有人教她。這點即便是作為男生的我,也一清二楚。
我對她說,有妳這種技藝,將來賣化粧品,想必能造福世人。邊說邊伸手想要在她臉上抹一下,看看是否能抹出一些粉末。她本能地躲開了。
就是因為想賣,所以才學呀。請教別人,上網看 youtube 。這個年代,想學甚麼網上都有,不用交學費。從甚麼也不懂到現在,只學了一年多,可我在幾個論壇,可是薄有名氣。
鍾敏兒得意地笑了一下,然後挪動身體,讓自己趴得更舒服。
我誠心讚嘆說,才華洋溢。
然而對此她倒否認了,說那只是努力的成果。她說,這一年來她到底花了多少功夫學化粧,旁人是不會明白的。因為敏感,臉也弄花過好幾次。
我試著想像她日以繼夜地拿自己的臉做實驗。眼睛一邊注視電腦熒幕,一邊驚心動魄地畫眼線。每天起床便這樣做,臨睡前也這樣做。
無法理解。我搖頭。
她卻認真頷首說,這一切都是為了將來。
何況,能夠變得漂亮的話,當然是愈漂亮愈好。她指向涼亭中的女生。要不是她長得漂亮,那無論是男的、她自己、還是我們,都肯定興奮不起來。
她這樣說誠然有不妥的地方,可也不是不能理解。若說那不過是殘酷的現實,也未嘗不可。鍾敏兒只是把那事實毫無保留地擁抱過來而已。
然而我無法理解的是,她如何能夠肯定化粧這件事值得投放那麼多精力呢?比方說,如果從明天開始,科學家突然發明出一部化粧機械人,一 touch screen 便能因應個人需要自動選擇最合適的化粧品?
哪可能有這種東西!她笑道。
我呷一口啤酒。
那如果明天消委會公布,一切化粧品都可能導致皮膚癌,叫人盡量不要化粧呢?或者香港忽然吹起一股自然就是美之風呢?
給這麼一問,她倒好像真的手足無措起來。
——唉呀。想這麼多幹甚麼,學就是學呀。如果化粧明日失去意義,那轉型不就好了嘛。
轉型這個詞語令我聯想到香港經濟和上年紀的人的所謂再培訓。這就是香港,社會要轉型,人要轉型。老人要轉型,後生要轉型。我不想轉型,既不清楚自己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該轉往哪裡。但不轉便不型。
隨著鍾敏兒一聲硬生生壓下去的驚呼,我把視線重新移到涼亭上。情侶愈吻愈烈,男生把手按在女生胸前。女生起初不無擔心地環視四周,從左到右、從右至左,如此往覆四五次,不見一人,她才放心讓男生繼續。
我掏出手機,把鏡頭對準涼亭。
要是這樣把他們拍下來,卡嚓,放到 youtube ,那他們便完了。我說。學校怎麼處罰無所謂,問題是他們以後還怎樣見人。即使辯解說自己很傻很天真,也無濟於事。
我復把手機收進口袋。這時候,她提到了鄭偉發的事。
你連這件事也不知道啊。她把煙點燃,用力吸了一口,慢慢地,戀戀不捨地呼出。
那是捉黃腳雞。鄭偉發以前結過婚,有一個女兒。一次,有學生見到他摟抱一個女人,深夜在街上走著。那學生鬧著玩用手機拍 video ,秘密跟蹤他們,一直跟到時鐘酒店。回校,當然與好友分享。一傳十,十傳百,半天不夠,全級都知道了。很快地,老師也收到消息,把整級學生叫到禮堂,嚴詞要所有人把video刪去,否則記兩個大過。畢竟不是討人嫌的老師,大家也就合作沒讓這件事傳到校外。不久後,便傳出鄭偉發離婚的消息。說是妻子帶同女兒跑了,沒再回去。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沒有作聲。十月的秋風偶一為之地把樹吹得沙沙作響。天色以無可挽回之勢不斷朝黑暗邁進。M 區的大廈窗戶開始陸續亮燈,香港引以為傲的夜景即將降臨。
回過神來,女生已騎在男生大腿上,雙腳進行著用勁、放鬆、用勁、放鬆的循環,左手撐住石凳,右手食指伸進自己的咀巴吸啜。表情扭曲,看起來好像很難受的樣子。少頃,男生像下定決心似地,雙手緊抓女生細腰,前後搖動起來。女生像洩了氣的氣球,一股腦兒坐在男生大腿上。
鍾敏兒倏地問我是不是青頭。我是,有過一次將要成功的經驗,但終究還是失敗了。
她問我怎麼失敗法,我說我找不到洞。
白癡,她如此定評。非常合理。
妳呢?我問。
她擺出一副「甚麼嘛」的表情。後來我知道,鍾敏兒不僅做過,在女同學中還是這方面的意見領袖。老手聚頭,她們漫漫談論技巧;對那些因情到濃時做了錯事而感到戰兢的菜鳥,她則予以開解和安慰。她會說,放心,妳面對的路,很多人都走過。已發生的,就讓它發生吧。
不過這些都是後來才知道的。
當時我只帶著好奇問她,感覺如何。
她把手上燃盡的煙頭碾滅。享受。她說。
然後,她以飽歷滄桑般的語氣道,我告訴你,對我而言最享受的不是自己舒服,而是看到所愛的人因為自己而心滿意足。先是感受到他有所渴求,感受到他沒有你不行,然後,「好吧,既然你那麼需要我,我就給你吧,請好好珍惜」,這樣。做完了,他好像從困頓多年的塵世終於解脫似的,神清氣爽。「全因為我,他才得以破解人生最大難題」。只消這麼一想,便覺得幸福。
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一件事。
成人電影中,女生替男生口交,總要抬起雙眼看男生。按鍾敏兒的說法推敲,想必是因為想看男生因自己而舒服的表情。
她聞言,若有所思。她說她沒有試過看著男朋友口交,今晚可以試一下。
那是鍾敏兒的新男朋友。那夜她媽媽帶妹妹返大陸了,家中沒人,她去男朋友家過夜。和我同樣,鍾敏兒單親。我們都是由母親帶大的。
涼亭中的情侶完事時,擺的是傳教士式。印象中好像色情影片都這樣,無論耍甚麼花樣,完事總要回到最傳統的男上女下。當然也有例外,但十有八九都這樣。至於為甚麼,可能要自己親身試一次才知道。
看完後我們打算離開。秋風把鍾敏兒的衣領翻開一半。起身的時候,我可以隱約看見她的胸脯。鍾敏兒胸脯有名小,大家打趣叫她「長平公主」,她一聽這四個字,就笑著作勢要打。
我們小心翼翼,不被偷情的二人看見,悄然下山。
回家後,我忽然想起自己放學時買了一包蜜提莎,本來想要請鍾敏兒和她妹妹吃,不過忘記了。那包蜜提莎還在我的書包裡,想必已經溶掉。都怪香港天氣太熱,一不小心,大凡任何事情,轉瞬都要化作泡影。
* * *
每年開學總是如此。
學生成群成黨堆在校門前,各據一方。每當有同學走近便喊破喉嚨說,為民服務,我做得到,請支持七至十四號候選內閣。
對我而言,支持甚麼都沒所謂。回顧五年中學生活,坦白說我並不覺得學生會的好壞對我產生特別大影響。絕大多數時候是,糊里糊塗連會長是誰都不知道,中期試便已匆匆趕來,然後期終試,又匆匆趕來。
五年五個會長,我能叫得出名字的,一個也沒有;他們當然也沒有一個叫得出我的名字,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個世界竟是公平的。自不待言,我也從不投票。並沒有好好研究政綱然後投下神聖一票的心情。說到底,所謂神聖一票又有多神聖呢?莫不是看哪個男生較帥女生較可愛嗎?
中六,就更加無心思關注學生會選舉。書倒不是非讀不可,但我想花多點時間做作品集。
兩個作品集都是攝影。去年完成的是一輯黑白照,在每個港鐵站拍下最後一班列車離開時的樣子。眼下正做的那份,則是把薯仔煮成漿,加入黑椒汁和鹽調味,然後趁它還燙的時候,倒進一條傾斜的坑道內,拍攝薯蓉緩緩向下流淌的樣子。拍完後,把已經涼掉的薯蓉叮熱吃。
每份薯蓉只能流淌一次,這是我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原因是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Heraclitus 是這樣說的。逝去的已然逝去,再也回不來,即便你強行把它自下流舀起,硬生生倒回上流,那也已經不再是本來的薯蓉,因為它已經冷了,冷了流動就不順。該走的便讓它走,留也隨它留。
我希望能拍出薯蓉的質感,但試過好幾次還是拍不好。不是磨得太幼細,便是溫度不夠熱。所以那段日子煮了好幾次薯蓉,一有空便煮。
可以的話,想把在學校虛耗的光陰都用來煮薯蓉。然而學校是一個讓人學習接受事與願違的場所。上課也就罷了,但有許多時間,學生不得不花在禮堂裡,與同學集體出神。對此我無意提出反對或予以抗爭,因為那勢必以失敗告終。若說我在學校所學最重要的,那便是坦然接受一切你不願接受的。人浮於事,一如在薯蓉上的黑椒。
今天早會,禮堂上演一場學生會選舉答問大會。參選內閣有二,其中一個以歐文亮為首。
我們都是中六生了,本來都要準備公開試,學校不允許擔任學會幹事,怕會影響成績。但歐文亮不必準備考試,因為他已經確定畢業後要去外國讀書。記得好像是倫敦的一所大學,說是因為成績出眾,所以獲破格優先取錄。
答問大會上,他批評 OLE 的失敗,說與其做假義工,不如真參與社會運動。他說,學生會不應再以校務為軸心,而應在學界、全香港,代表學校,為同學發聲。
他的政綱一律關於推動同學參與討論社會議題。歐文亮承諾,倘若當選,將組織學會,帶領同學參與遊行運動,讓全香港知道這學校的學生,都是已然政治覺醒的青年。
另一內閣則一如以往,以搞活動、為同學爭取福利,成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橋樑為己任。在政治來說,要算保守派了。
問答環節時,那內閣候選會長質疑歐文亮只顧對外,漠視學生根本需要。台上,他冷靜地道,歐文亮的目標根本不是辦學生會,而是讓全校同學變成他的棋子。
顯然這是推敲已久的一招。
此言一出,禮堂便像菜心下熱鍋那樣,瞬間嘩啦熱鬧起來。有些人說,怎麼可以這樣中傷別人呀,實在離譜。也有人說,關心社會是好事,但一年一度的小賣部優惠日呢?班際足球比賽呢?Secret Angel 呢?聖誕舞會呢?
那時候,我和幾個朋友正在聊東京事變解散後的椎名林檎。一時話題被打斷,我們便問旁邊的同學剛才發生甚麼事。得知與我無關後,只好把思緒擱回薯蓉的事情上。怎樣才能煮出質感豐富的薯蓉呢,我盤算著。
這時候,我看見陳暖暖低下頭,好像一點沒有聽見四周的喧囂那樣,思考,嚴肅地。
她也有報考視藝科文憑試,正在弄一系列油畫作品。每幅畫上,粉色背景前面是一隻動物,像拍證件照那樣直瞪瞪注視前方。動物有貓、鴨、羊、馬等,不一而足。我個人認為,技巧高超,栩栩如生,但總缺少一些甚麼。或許那是類似生氣的東西,她的馬是馬,但不吃草;她的貓是貓,但不抓木塊。我沒有說自己的想法不奇怪,但總的而言,就有那種感覺。倒是不好解釋。
至於老師給她甚麼評價,我不大清楚。藝術科老師是一個實際年齡近四十歲,但看上去只有二十六、七的女人。漂亮得教全校男生目瞪口呆,聽說在進學校教書前,當模特兒來著。想必她對自己的魅力也一清二楚,因為每年陸運會,當她在田徑場上穿著緊身運動服出現時,總會把所有學生(無論男女)牽扯到看台最前方,你推我撞。就算是習近平來訪,恐怕也無法造成這樣的混亂。
性格也得學生歡心,特別是視藝科的同學。好像是兩三年前的事,因為她向學校爭取,考生才得以隨時進出學校美術室,工作至通宵達誕。她有那麼一種藝術家脾氣,認為深夜才是創作良機。儘管對我而言其實沒有關係,日光日白,薯蓉我也照煮不誤。
當然即便學校批準,許多父母還是無法接受他們的孩子深夜外出搞創作,而不是在安排好的高床暖枕中熟睡。然而我的母親思想相對開放,因此許多個夜,美術室就只有我一個人,開啟手提電腦,接上教室的廣播系統,讓 Debussy 的 La mer 、Ego Wrappin' 的色彩のブルース、The Konki Duet 的 Sarah 或 Hiromi 的 Haze 的氣味充斥整個房間。因為視藝科,我得以擁有自己的空間。或許我是最應該感謝老師的人。
關於音樂,我沒有特別挑剔,喜歡便聽。後來有天,無意發現自己特別喜歡日本音樂。起初以為 Ego Wrappin' 是洋貨,原來竟是日本人;聽到 The Konki Duet 覺得喜歡,Google 一下才知道三個人之中,也有一個來自日本(另外兩個分別來自法國和俄羅斯)。
Debussy 呢,分明是法國人,應是例外了吧,但其實他也是看了葛飾北齋的浮世繪才跑去寫 La mer 的。我無法弄清到底是日本音樂的哪部份吸引了我,但它們總是不約而同地透露出一種彷彿把世間萬物都盡看透的感覺。Ego Wrappin' 看透後選擇忘卻,The Kondi Duet 看透後選擇嘲弄,Debussy 看透後選擇沉思, Hiromi 和 Salyu 看透後選擇更加用力地擁抱。但都是看透,我如此認為。無法解釋得更多,即便你說我武斷也無所謂。
今晚在美術室聽本龍一。本來是這樣打算的,最終卻沒有聽成。
晚飯後,我從家門出發,在昏黃的街燈下,揹起書包(內有明天不得不繳交的作業、MacBook 、CANON 50D 和一盒煮好的黑椒薯蓉),經過O大學和H,踱步往學校走去。星月朗照,路上的車比早上明顯減少,空氣也清新起來。雖然熱,但微風送爽。非常舒服的一個夜。可惜畢竟是城市,即便天清也看不見星空。入耳式耳機播放的是 Salyu 還不叫 Salyu ,而叫 Lily chou-chou 時的飛べない翼。我在默默思索岩井俊二2000年時找來二十歲的她為《青春電幻物語》唱歌,到底是一種提拔還是冷酷無情的傷害。恐怕即便是現在的 Salyu 本人,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脫下耳機,在校門前跟工友打了招呼,爬三層樓梯來到美術室。一如以往,美術室的燈沒有亮著。然而不同。在門前約五米處,我聽到了 World's End Girlfriend 的 Call Past Rain 。Piana 的歌聲,Farewell Kingdom 專輯第二首。
最終我也沒能知道,為甚麼陳暖暖會認識這首歌。那本來應該是很冷門很冷門的一張專輯。即便是日本人,恐怕沒有聽過 World's End Girlfriend 的也在絕大多數。Post Rock 本來就很沒市場。
然而這個晚上,Call Past Rain 卻從陳暖暖的 iPhone ,通過音響線,直達擴音器,安靜地、毫無保留地流淌出來。自然而然,一如穿過窗戶均勻地灑在美術室的月光,和煦地、溫暖地填滿整個空洞。
藝術可以把時間無限延長,直至永恆。但音樂不能。音樂忠於時間。時間不動,音樂便束手無策。時間一動,音樂的死亡便無可避免地步步趨近,一如慵懶的貓拖著愛理不理的步伐走向主人。音樂只能是死亡的暗示。
而在這死亡的暗示中,背向我的陳暖暖穿著一襲素白背心連身紗裙,在畫布前,一個人踏步起舞。她的動作輕得儼如一片飄落的羽毛,每一步都是腳尖與地板無聲的摩娑。她左手托著調色板,右手畫筆像指揮棒那樣,伴隨樂曲節奏在畫布上起伏。黑髮順肩而下,像鐘擺般搖曳。那不是舞蹈,而是遠古的女巫在巨木環繞的一片人跡罕至的草原上,進行通靈儀式。
然而這首歌並非從頭到尾都是安穩的。當中有好幾個小節,被切斷、扭曲、拼砌,一如 DJ 把溫婉單調的音樂 remix 成 disco 版本。本來在 Call Past Rain 中的天使,瞬間掉落凡塵。這時候,陳暖暖的身體也像失控似地,以怪異的方式抽蓄起來。幾乎像是癲癇。從徐緩到倏的繃緊,又復徐緩、繃緊,她的動作,竟讓我不其然感受到一絲可怖。
我就這樣靠著美術室門口一張桌子,木然注視這個我素未謀面的女孩的一舉一動。
八分三十三秒的 Call Past Rain 後,還是八分三十三秒的 Call Past Rain 。同一首音樂固執地重覆,重覆,重覆。
噯,是你嗎?是她這句語調等於零的話,把精神早已丟進異境的我,拉回美術室中。
何謂語調等於零——我想可以這樣說,興奮是一種語調;悲傷是一種語調。平淡,其實也是一種語調。然而陳暖暖的話,既不興奮也不悲傷,但也不是平淡。那只是一句話,隨此以外別無其他,就像結晶體一樣純粹。
這話讓我一時不知如何回應才好。然而因為她讓開了身體,我得以看到背後的畫布。畫布上甚麼也沒有,唯獨左下角有一隻白皚皚的雪橇犬。牠在安心蜷曲身體,躺下熟睡,令人聯想到在母親懷中的新生嬰兒。
然而轉念一想,畫布上不是甚麼都沒有。甚麼都沒有的畫布是白色的,然而它卻是黑色。除了雪橇犬外,整塊畫布黧黑,一如畫室外的夜。
你是在尋找些甚麼嗎?少頃,我如此提問。然而陳暖暖一言不發,只步步向我趨近。
她說,沒有,已經再也找不著了。
再也找不著了?我把她的話重覆了一次。
她說那已經被黑暗吞進肚子裡。
可是雪橇犬看起來挺溫暖呀,我說。一頓,又補充道,暖暖的。
她卻搖頭:正是因為黑得甚麼也看不見,牠才蜷縮著睡。
我斟字酌句地說,如果蜷縮著睡夠暖和,就這樣一直睡下去也不失為一件壞事。
是不是呢......她猶豫了。在我身旁,拉出椅子坐下。
只要有時候,月光能照得到便可以——話到一半,卻被她打斷。
她說她怕。
晚上的美術室其實是很可怕的。一個人也沒有。工友也懶得巡邏。沒有聲音沒有同學沒有笑聲沒有嬉鬧,只有我和牠,但我們都被黑吞噬了。你能明白這種可怕嗎?
我還沒回答,她卻忽然笑起來,添了一句:想必你也一樣。
我說我沒甚麼。如果真的被吞噬,那我可能早已給消化得清乾淨盡。因為我甚麼都不是,只是一團薄霧。
毒霧,photochemical smog 。她搬出化學課的詞匯來,愉快地笑著說,你很毒,毒男。
以毒攻毒?我打趣說。
可能不好笑,她好像沒聽見這話似的,卻換了話題說,那是她第一次晚上去美術室。
我說知道。而我呢,可是這裡的常客,幾乎可以做房東了。
她靜靜地說,她也知道。然後,不無可惜似地嘆一口氣:問題是這並不是一個好地方。
音樂已至盡頭,再次重播。她忽然抬頭問我有沒有帶照相機。我說有。她說想讓我替她拍照,就在她畫畫的時候。
還沒待我回答,陳暖暖已經像白兔那樣,連蹦帶跳回到畫布前。
她仍舊像之前那樣,隨音樂擺動身體,繪畫雪橇犬細部。於是我把照相機調好,仗賴月光,把陳暖暖的動作紀錄下來。全身、半身、頭像、近鏡、遠鏡,無一不拍。拍的時候,她眼睛半開半合,咀角極細地翹起,或許稍蹤即逝,或許難以辨認,但她確實是在微笑沒錯。
我想此刻的陳暖暖,就像畫中的雪橇犬一樣溫暖。或許這樣說太過天真,但如果黑暗把我們全部一起吞噬掉,那其實不是甚麼壞事,最少我們可以彼此擁抱取暖。
黑夜總會來。當黑夜要來,就讓它來。
八分三十三秒間,我像虔誠的信徒那樣,默然注目陳暖暖的舉手、投足,在決定性瞬間按下快門。我沒有看螢幕,也不需要看螢幕。我知道它只能是我一生拍過的照片中,最好的一輯。
一曲終結後,陳暖暖放下畫具,越過畫布,過來拉起我的手。陳暖暖雙手好像無骨似的軟綿綿。月光把她眼睛中的海,照射出一度澄黃的波紋。今夜海浪頗大,波紋不規則地左右抖動,傳遞只有心靈相通的人才能感知的摩斯密碼。
現在,能請你把剛才的照片全部刪去嗎?她說。
* * *
答問大會後至投票日的一星期間,是冷靜期。這段期間禁止候選學生會做任何宣傳活動。學校本意是讓學生在了解參選內閣政綱後,有一星期討論時間。然而往日內閣政綱實際上都大同小異,並沒有甚麼足以讓人討論的地方,這也無所謂,最終還不是鬥朋友多。
然而今年卻不同。歐文亮的內閣衝擊了一直以來學生會的概念。至於衝擊是否成功,自答問大會開始便爭持不下,連過去對選舉漠然處之的學生也認真討論起來。到底學生會應該主外還是主內,平衡點應該在哪裡,一星期已過,還是沒有顯著共識。
然而在今日,也就是投票日,發生了一件事。因為這件巧合的事,讓學校得以像百川匯海那樣,凝聚出一股主流聲音。
當我回校打開《明報》時,便知道勝利者已經敲定。那是一篇全版訪問,文章標題是:《巨龍你擦亮眼——新世代政治樑柱》左上角一張大幅照片中有三人,其中一人是歐文亮。
鄭偉發一上中文課,便急不及待翻開報紙,興沖沖地談這件事。
歐文亮,你說得很好,我為你感到自豪。同學們,想必大家也知道,能在報紙上以這樣大的篇幅接受訪問,發表自己的觀點,是很難得的事。在這樣的場合,說話一定要很小心,說錯了被記者紀錄下來,不僅影響到自己,也會影響許多人,因為你代表的,已經不是自己,而是你所屬的許多團體,例如學校、政治組織......
鄭偉發請歐文亮出來,分享自己的經歷。我坐在自己位子上,一邊鼓掌一邊看陳暖暖。美術室的事,在我的腦海縈繞不止。如果不是她送的雪橇犬正在我家書桌上安靜地躺著,我恐怕無法相信,三天前那個夜,她曾經轉化成太古的巫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暖暖,陳暖暖。那夜,我攜了畫回家,澡也沒洗便攤在床上。我捧起雪橇犬,看了又看,思忖暖暖這一對疊字,和它的不可測的一切暗示和可能的意義。為甚麼那夜翌日,她沒有上學呢?
暖暖,陳暖暖。今天的陳暖暖,一點當日的痕跡也沒有。然而那無疑是她,我怎麼也不至於弄錯別人的樣子。難道是雙胞胎?當然不可能,又不是拍電影。但語調不同,態度不同,性格不同。
就連繪畫風格亦與她交給老師的作品集,完全不一樣。
她的眼神再次復歸山本博司式的恬靜。然而在那風平浪靜背後,現在我看見了隱約在遠方呼嘯的暴風。陳暖暖不僅是萬里無雲的睛天、也是灰朦朦的陰天、甚至是暴烈的雨天。陳暖暖是天氣。
忽然傳來鍾敏兒的聲音。她揶揄說,喂,偷窺別這麼明目張膽好不好!
我問她,是不是知道關於陳暖暖的事。
陳暖暖?甚麼事?她赫然問。由於話說得太大聲,旁邊同學轉過頭來偷笑。
你不要這麼大聲好不好——
她問我是指哪方面的事,我說我甚麼都想知道。
於是鍾敏兒告訴我,陳暖暖有一個姊姊叫蓉蓉,在中大讀心理系,是薄有名氣的畫家。我追問她還有沒有其他知道的,她卻狡黠笑道,怎麼了,你喜歡她呀?
我說,我只跟她說過一次話。
歐文亮兀自在分享他的經驗,但我發現除了我和鍾敏兒(理所當然地)沒有聽外,陳暖暖也沒有聽。她雖然直勾勾看著歐文亮,但思緒卻落在其他事情上——我如此感覺。
* * *
來,我知道一個地方。
午膳鐘聲響起時,我這樣說。自班房奪門而出,鍾敏兒緊隨身後。
我們在如瀑布傾瀉而下的學生群中逆流而上,跑三層樓梯來到天台。樓梯盡頭門前有一條鮮黃色繩索,像毒蛇那樣把路攔住。蛇腹上懸垂一塊卡紙牌,寫道嚴禁內進。我伸手把繩索拉起,讓鍾敏兒俯身通過。然後我也自己通過。
門後是一塊石屎空地,四周圍欄杆。空地中間有一部巨大機器,無論有沒有人監督,它也兀自在那裡轟轟發熱。今天天空灰濛濛,雲層像弄髒了的綿絮那樣團積在低空中。在這裡可以聽到七層樓下,學生打籃球、買午餐、嬉笑、閒聊的聲音。而天空則像躲在舞台後方的貝斯手那樣,彈奏淅淅瀝瀝的背景聲軌。
當鐘敏兒說不想見老師,留在班房又怕被逮住的時候,我就想起這個地方。天台我常來,這是全校唯一可以讓人享受寧靜——當然我是指精神上——的場所。
她四下張望,笑道,這裡可以開一個盛大的 Party 。
我也笑了一下,正待回應,又聽她說:簡直就像是為你而設的場所似的。
我們在靠牆一小塊擋雨的地方席地而坐。
鐘敏兒出事,是在今天上午。她那自然而然生成的「非常女生性經驗學會」,其中一個與我們同班的「會員」去時鐘酒店時,給訓導老師遞個正著。
這個訓導老師我們稱她做金魚王,有名嚴厲。約莫四十七歲,臉上一隻紅鼻子說話時不住翕動,既像在哭,又像在生氣,總之就是很激動。無論說甚麼話也激動,即便簡單一句 good morning class 也激動。雙目深陷,上半眼皮一塊掉落半塊,眼睛瞇成一條死魚的形狀。頭髮在眼眉上約一隻指頭位置,攔腰一把剪下。
雖然她叫金魚王,但相貌與金魚無一點相同之處。不過是教生物課的她,在某一課上談到金魚時,不知是否受到甚麼刺激,忽然悠悠地一邊唸 goldfish , goldfish ,一邊嘟咀巴扮起金魚來。
自此她便得到金魚王的稱號。
被其他老師抓著,或許還可以求情,但金魚王是斷然無一點辦法的。不過,如果是時鐘酒店,那大概哪個老師也不會放過,我想。
酒店在九龍塘。一個男生牽她內進時,金魚王一支箭似地衝去,大聲吆喝女孩的名字。她厲聲問男的是誰,男的向女孩望望,又向金魚王望望,說不干他的事,晃晃悠悠走了。
對法例我不很認識,不知道在援交中,女生和男生分別是否犯法。如果是的話,又要不要坐牢。據說援交這東西,在2013年的香港,就像吃麥當勞一樣普遍。如果要坐牢,那很可能要多開幾十家女子監獄(香港有女子監獄嗎?)才能容納全港的援交妹。
或許開一間香港援交拘留所也不錯。簡稱的話,就是港交所了。
敏兒是在第一個小息後得知這事的。整個上午一直不見那女生,還以為她請了病假,及至小息才見她灰頭土臉揹書包返回班房。一進門,連自己的坐位也沒去便逕直跑到鍾敏兒處,臉埋在她肩上哭起來。先是啜泣,繼而是出聲的嚎哭。鍾敏兒摩挲女生頭髮,問她甚麼事。那女生說對不起,對不起。大約五分鐘後,才開始平靜下來,嗚咽著跟她說了。鍾敏兒一邊聽,一邊小聲在她耳邊不住說,好的,我懂,沒關係,我來處理。
小息過後,鐘敏兒隨即接到訓導處的呼召通告。金魚王問她是不是覺得教同學做援交很威。鍾敏兒沒有答話。她問她知不知道自己叫做 mama san ,或者雞頭。鍾敏兒沒有答話。她問她是否有從中抽佣。鍾敏兒依然不答話。
她問她知不知道這是刑事罪,要坐牢。鍾敏兒還是沒有答話,只是低頭,卻開始流淚。
第二個小息過後,金魚王得去上課,就把鍾敏兒先放回課室,要她午膳時間立刻再回去訓導處報到。
然而我幾乎在一堂課過後,才看到鍾敏兒回來,若無其事地在我身旁坐下。後來她告訴我,離開訓導處後,她在洗手間洗臉,坐著一直等眼眶紅腫消退到沒有流淚的跡象,才返回課室。
一些好事的同學問她發生甚麼事,她只笑笑說,小事。反倒是被逮著的女生,一直趴在桌上,也不知她在哭還是在睡覺。那是鄭偉發的連堂。他喊她的名字,其他同學連忙擋駕,說她不舒服,請老師不要打擾她。鄭偉發見狀,也就不置可否,繼續教他的書。
從識趣與否的角度講,鄭偉發是一個好人。
我可能沒有辦法賣化妝品了。鍾敏兒說。蜷曲雙腿,雙手摟著膝蓋。
老實說,我無法理解賣化妝品對她有多重要,所以不能設身處地去想,再加以回應。只好沉默。
少頃,她問我覺得是不是真的要坐牢。我說應該沒這麼嚴重吧。然而她說她已經十八歲。成人犯罪,不是要坐牢麼?要是真的要坐牢怎麼辦?
於是我坐直身子,轉過頭認真地看著她。我一字一頓地道,這件事畢竟與妳無關。
鐘敏兒說,可我也不得不理解她的處境呀。那被抓住的女孩,家人很嚴厲,受人唆擺還好,要是他們知道女兒自己上網接客,一定會把她殺掉的。
鍾敏兒,妳也得理解妳的處境呀。如果妳真的無緣無故跑去坐牢,那妳媽和妹怎麼辦?
她好像沒有聽到我說話似地,默不作聲。雨下得愈來愈大,滿眼望去,一切莫不罩上層層輕紗。真是漂亮不已的畫面——一如醉酒者以迷糊視線看人,總會把人看得特別漂亮(所以 one night stand 要去酒吧而非 starbucks )。如果有誰能在畫布上繪出這樣的意境,那他可以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作品應該要用畫框鑲起來,讓它永遠流傳。
然而大自然毫不費力地把它畫好,又毫不猶豫地把它摧毀。一旦作品被摧毀,它便等同不曾於世上存在過。
然而大自然只是說一句,嘿,甚麼嘛!說消失就讓它消失。
藝術是永恆這回事,在自然面前,根本無從談起。在這沉默的時刻中,我如此想著許多許多。
當然我知道鍾敏兒聽到了我的話。在我說那句話之前,她也早已想過這一點,我如此肯定。
她把視線投向煙雨中的一處。良久,才吐出一句話。
你知道嗎,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幾年來我不時受這種事情困擾。要是她這樣哭著求我,我還不出手幫忙,那我不是人。但是要是我幫她,如你所說,我家怎辦呢?
忠義兩難存,我如此回答。
她淡然笑了起來。
世事如此,直至實際上有甚麼事情發生了,人才會明白那些套語的真正含義。我總是努力讓身邊的人快樂,但很多事情,無論怎樣選擇也無法令所有人開心。
我說這是理所當然。你為某個目的而做的選擇,往往會把你帶到與這個目的完全迥異的結果。比方說,本想去吃晚飯,過馬路時卻被車撞斷了腿。
對啊,那怎麼辦才好呢? 她問。
於是我說了一個故事。
有天,一隻鬼要出門見工。然而站在家門前,它忽然不動了。它正為該先踏出左腳還是右腳的問題而苦惱不堪。這可不是開玩笑,可能它的一生會因為這個選擇,變得完全不一樣。比方說,先伸出左腳會踏到狗糞,令面試官聞到臭味,心生不悅;先伸右腳則會踩到一百元,在巴士壞車時可以改搭的士赴會。然而到底是踏左腳還是踏右腳會對鬼生構成最佳影響,那基本上是無從計算的。
如此鬼沉思了許多年。一天,某道士經過,見鬼裹足不前,便問它在幹甚麼。鬼把他苦思不得其解的疑問訴說了。聽罷,道士說:這還容易!
結果怎樣?她歪起頭問。
我說這就是殭屍的由來。
她擺出一副「甚麼嘛」的表情,笑著用力把我推了一下。消極人說消極話,她如此定論。我聳聳肩,不置可否。
她提議,鬼可以聯合其他鬼,一起就這個問題思索,討論出最適當的答案。然而我搖了搖頭,因為沒有最適當的答案這東西。
可它總要走啊,難道就這樣一直站著嗎?她說。
就這樣一直站著不也挺好嘛。實際上我如此認為。
她說,可它家中的老婆仔女會餓壞吧?
那應該打從一開始便不要弄來甚麼老婆仔女。
淅瀝的雨聲倏地推高音量,天空下起傾盆大雨。現在金魚王想必正為失蹤的鍾敏兒焦躁萬分。然而我們這刻卻在看雨絲把天空切割成小片小片。想到這裡,不其然感到抱歉。然而令她焦躁萬分的不是我,而是她自己。歸根究底,她何苦執著於午膳時間見一個與她無甚關係的女學生呢。
她開口問:你這個人呀,即便沒有誰也能活吧?
我笑道,假如學生不必陪老師活,實在輕鬆得多。
但她緩緩搖頭,說我這種生活方式不行。有一天會後悔。
接著,她不無痛心意味地嘆口氣。
與此同時,我卻過於依賴他人而活。看,我現在還在關心你的生存方式哩。我這樣也不行。
有時我覺得自己像染上了毒癮,一種叫交流的毒癮。總是渴望和別人交流,也真的這樣花時間做了,滿足感也有了,但毒癮卻一點也沒有減少。」
我看著鍾敏兒站起身,拍拍屁股上的灰塵。
她說,如果我是空氣的話就好了。這樣便能默默把所有我想他們快樂的人包圍。
說完,她向前邁出三步,讓身體沒入雨中。遠方的雷像太鼓聲那樣迴盪。鍾敏兒回過頭來,莞然一笑,問我如果她真要坐牢,能不能拜託我照顧她的媽媽和妹妹。
我也起身走到她身邊。那是一個無風的雨天,冷水垂直打在頭頂、全身。我說,傻瓜,你的男朋友呢?她說,早分手了。然後,她緊緊抓住我的右手。
嘿,你答應我好嗎?
這便是在緊急關頭還顧念他人的鍾敏兒。
* * *
事情後來以最好的方式結束:報警甚麼的,金魚王一概沒有實行,怕是因為誰也不想把事情鬧大之故。打電話叫來鍾敏兒的母親。跟金魚王談了五分鐘後,鐘媽媽便不無優雅地走出來。敏兒問她談了甚麼,她說:我跟妳老師講,你們性教育不好,要我女兒教,還給她找麻煩?敏兒笑了,又問:唆使賣淫呢?她媽說:噢,也談到這一點。我說,跟自己女兒相處了十八年,她自己賣淫很有可能,至於逼別人賣淫這種事,你做她都沒做。這女兒連把自己害死,都不願動人一條汗毛。固執得連我都覺得生氣。
敏兒聽完,再次笑了,笑得非常愉快。
事情還沒結束。鍾媽媽故弄玄虛似地眨眼問,你猜你老師怎樣回應?這麼一著,鍾敏兒也好奇起來。
鍾媽媽三日後才揭曉答案:當時金魚王微笑說,這個我也曉得。
看,事情永遠朝著無可預計的方向邁進。而人只能在其當中,聽憑命運差遣,像大海上的可樂罐那樣,漂到哪裡是哪裡。人浮於事,這又是另一句套語的實例。
* * *
自不待言,世上大多數事情皆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比方說人的記憶。你要讀的書,要記住的公式,只要腦袋不願意,那它便如雪櫃放不下大象那樣,任你怎樣努力也無法記進去。
又有些說話,一些事情,雖然發生在只那麼一秒,卻怎麼也忘不掉。
記憶中好像是中一的事,或者是中二也未可知。我們學校禁止向鄰班同學借課本,原因是忘記帶課本是犯錯,犯錯便要負責任,而借課本就是逃避責任的行為。這種思路說奇怪也真夠奇怪,不過問題是當學校作為一個整體去考慮事情,那它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體制。體制有體制的思考模式,不妨視為另一種生物。就像狗何以興奮時會擺尾,人未必很能理解,這也是合理的事。
所以,作為活生生的人的學生,不必太花心機理解狗的思維,仍舊互借課本。潛規則是萬一事情被逮著,借書人要保護借出者,盡量不要給對方添麻煩。
一次,我把數學書借給好朋友,後來被老師在課堂上發現,厲聲問他那是誰的書。他無論如何也不肯說。老師單獨把他見了,承諾不會追究,只想知道借出者是誰,好朋友才戰戰兢兢說出我的名字。
他不是好人,你要小心點。老師聽罷,如此回應。
後來好朋友把這件事告訴我了。
他不是好人,你要小心點。從那時候開始,這句話便像基因那樣,深深陷進我的生活中,彷彿從此我就戴上了一副脫不下的眼鏡,看世上所有事情,或多或少都變得不再一樣。兩者之間的差異,可能是「好人視角」與「壞人視角」的區別,我如此猜忖。
陳暖暖在下車一刻,對我說「你很危險」,大抵也將構成我生命中無法分割的一部份。從此以後,我就是一個危險的壞人。孔子不是五十而知天命麼?我十八歲未滿就知道了。
臨近年末,為趕交視藝科作品集,許多同學放學後在美術室待到很晚。我也為煮薯蓉忙得不可開交。而陳暖暖呢,她似乎已經完工,看樣子不過在做些添補削減,讓作品集顯得更好,然而為此她也花去不少時間。
不用說也知道,她要交的,終究是粉色背景的動物畫系列。而黑色那一幅,仍舊擱在我的房間裡,彷彿是一條冬眠的蛇。
九點鐘時,美術室只剩下我們兩個人。她先走,對我簡單地說了一句,再見。
要回家了吧?我連忙問。其實我是在刻意等她。我問陳暖暖,家住哪裡,托辭天色已晚,提議送她回去。當然是非常老套的藉口,可那沒關係,我只須要隨便甚麼打開話匣子而已。
她聽罷,獃了一下,隨即像聽到甚麼有趣事情那樣笑起來。或許我這舉措確實可笑也未可知。然而無論如何,她還是答說,好。
我再次問她住甚麼地方,她只是笑不答理。
於是我們自學校離去,沿P街下山,經 A 街前往 M 區。路過的運動場上只剩下零星三四個男生射籃,觀眾席上有兩個女生低頭撥弄手機。樹影綽綽。一切在昏黃的街燈下,莫不儼如舞台上的一景,經過導演刻意安排,只為傳達某種意義。舞台中央,陳暖暖不發一語,只一個勁兒默默走。
我不知道她要走到哪裡,所以只能緊跟在身後四五步距離的地方。愈接近 M 區,車便愈多,街道愈熱鬧。然而她只像十月秋風那樣在人群中急步穿插。即便前面有人擋住路,她也不肯停下,只管逕直從路人的夾縫中通過,有時甚至逼得對方停下來遷就她。看上去陳暖暖似乎因為甚麼原因,非常希望盡早回家。
轉入N道,在 N 中心前的巴士站,她倏然停下,霍的登上一架正在停站的巴士。我幾乎死死撞向她的背。好歹止住腳步,連忙跟上車,這麼著才知道那是開往屯門市中心的 52X 。原來陳暖暖住得這麼遠。
她在上層後面數起第三排左方靠窗的位置坐下,迎面向我微笑。幾乎直到這一刻我才確認她記得我的存在。
我也在她身旁坐下。
然而接下來的十五分鐘,她沒說甚麼,只看窗外街景。厚重的玻璃隔絕了巴士外的聲音。街上行人如鯽,叫賣的人努力叫賣,走路的人費勁走路,然而這些都與在玻璃窗後的我們無關。在這十五分鐘內,我看到的只是陳暖暖的黑色長髮。與窗外大亮的城市夜色相比,彷彿黑夜不在外面,而在陳暖暖這一把頭髮上。
她轉過頭來,莞爾說對不起。甚麼對不起?我問。她說剛才我問她家住哪裡,但她卻沒有回答,很不禮貌,所以對不起。
我說那個我已經忘了。不是客套話,是真的忘了。
然後,微妙的沉默再次填滿我們之間的空氣。正當我在思忖怎樣打開關於黑色油畫的話題時,她卻先道,你這樣不回家,真的可以嗎?我說我媽以為我還在美術室哩。
爸呢?她問。
我說他跑了。
她像在推敲甚麼似地歪頭。俄頃小心翼翼地問,是否可以聽我說更多。
如是我坦言相告。那是小學三年級的事。父親往大陸工幹時認識了內地女人。首先是每次北上工作相約她同床共寢,後來變成偷情為主,工作為次。愈來愈少回家。我媽憑第六感意識到出事,跟他攤牌。平心靜氣地讓他選,要北菇還是要她。父親說要她,不會再見北菇。一星期後跑到北菇處,從此沒再見,至今下落不明。三個月後我媽接到離婚信。離了婚,割了脈,給救回來,不知是好事壞事。
這話我對誰也沒有提過,鍾敏兒也沒有。不是甚麼秘密,人家問了回答便是。只是人家沒問。
她問我現在母親可好,我回答說,正常主婦一個。早上催上學,下午催做功課,晚上催擦牙睡覺。別家有的嘮叨,她一點不少,但也不多。
陳暖暖聽罷,噗哧的笑。
十年前的事,即便傷口沒有復完,也已經用繃帶包好了,不會有的沒的直淌血,我說。
十年前呀......陳暖暖附和道。閉上眼睛,像在回憶甚麼。
她說她也只有母親。父親死時她八歲。死法很特別,是被蜜蜂螫死的。她說他是一個很好很好的男人。待誰都好,總能夠讓身邊的人都高興。
喏,這很不容易吧?無論大小事,平衡各方利害,計劃周詳,以巧妙的方式做出每個人都感到滿意的決定。然而我爸就是做得到。比方說,他總是小心翼翼地行動,令我和姊姊不會為爭奪甚麼而討厭對方。即便要爭,例如他手中只有一塊波板糖——實際上他手中不可能只有一塊——也會用盡一切辦法,讓得不到波板糖的一方,心平氣和。
父親死後,陳暖暖姊接近精神崩潰。現在還像變了另一個人。以前她爸常以遊山玩水作家庭樂,一家都喜歡自然。現在她姊見蟲子便怕,不敢踏入森林乃至草地半步。
這倒奇怪,我想。因為我知道陳蓉蓉是一個以畫森林聞名的畫家。然而我沒有把這話說出口。
陳暖暖說,她的媽媽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女人,這麼一個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丈夫,忽然沒了,卻好像甚麼也沒發生那樣,仍舊維持家庭日常。因為丈夫的死而不得不工作,但還是按時回家做飯,晚飯後還特意安排家庭聚會時間。也是因為母親堅強,她姊姊才得以在某程度上恢復過來。
然而昔日的姊姊,大概怎樣也回不來了。過去的我、我媽也一樣,都已經伴隨我爸的死,一起下葬。
陳暖暖說完那段話以後,我們彼此不語,只各自剛才交談的內容、以及交談無法傳達的思緒和感情中獨處。巴士人不多,當我們放棄話語,四下除巴士運行的聲音外,便無一點雜音。窗外,深夜的青馬大橋像電影鏡頭那樣從右至左緩緩推出。據說這是香港旅遊業一大賣點,是香港十大必到 checkpoint 之一。然而世上有各種各樣的城市,城市有各種各樣的大橋,為甚麼就非要看青馬大橋不可呢?
人們到底希望在透過青馬大橋,歌頌些甚麼呢?
有時候我覺得,現實就像氣球的橡膠皮,千辛萬苦,青根暴現地拉扯,只為裹起一團空氣。我想成為空氣。
在黃金海岸下車已是十一時許。我隨她走到海灘上,挨肩席地而坐。海淘拍岸的沙沙聲撲面而至。四下無人,黧黑的夜下,海水宛若墨汁,以幾乎看不見的波幅上下擺動。若不是遠處船隻點燃起零星的幾點燈光,幾乎無法看見。
黑不見底的天頑固地清淨,無一點雲。抬頭得以看到香港難得一見的星空。聽說星星其實極其遙遠。傳到我們眼睛的,可能是千萬年前發出的亮光。現在這些星星怎麼了呢?或許已經死去也未可知。據說,星星在死去一刻最漂亮。
我想起北極星,據說人類千古年來借助它的光芒引路,然而它卻可能不過是一業已逝去之物。我們就這樣向無前行了千萬年。
我們談到了星空的美。她說,以前每當看到大自然那莫可名狀的漂亮,便會感謝起天父來。
這話我聽來有點出奇不意。就是說,現在不感謝了?
她抬頭仰望星空,月光柔弱地舖在她的臉上。是的,她說。
我進一步問她,不相信了?然而她只是看星。
如果不想說的話,那不說也沒所謂。
好長一段時間後,她才反問我有沒有信仰。隨即自己又道,應該沒有吧。
我笑著搖頭。母親是佛教徒,至於我則怎麼都無所謂。
她問我,甚麼是「怎麼都無所謂」。
甚麼是「怎麼都無所謂」呢?給這麼一問,我也不得不思忖起來。
有神有佛,都與我無關。反正現實甚麼也改變不了。我既不是奧巴馬又不是方濟各,也沒試過殺人強姦。即便有神,祂既不會優待我一片星空,也不會懲罰我以颱風。我想這樣說大概能表達我的意思。
信念呢?她如此問。你不會受某種信念感動嗎?比方說認為「如果按那種方式生活」也不錯?
在將近十八年人生中,作為事實我明白到一點:那些我曾經相信的,後來往往發現是錯;而那些乍看起來離譜荒謬的,卻又愈想愈合理。價值觀在兩極之間不斷徘徊。人生好像就是這麼一回事。
她眼望遠方,想了許久後,微笑說,不很懂,太複雜。
妳呢?我問。
她搖頭說,我想要的東西,它沒能給我。必須在別處尋找。
比方說哪處?
她笑而不語。
後來我發覺這是陳暖暖的習慣。許多問題她都以這樣的方式回應(或不回應)。
如是我們在星空包圍下默然而坐。這裡可以聞到淡淡的生蠔味。然而這其實不是生蠔,而是海潮。可人們卻因為吃生蠔比看海多,所以把海潮味誤會成生蠔味。這就是作為人類的我們理解世界的辦法。無可避免的誤會。
當我問她為甚麼爸爸是雪橇犬的時候,陳暖暖有好長一間不作回應,連笑容也不給,只是眼望墨汁之海。
大若過了半小時左右吧,她才說,雪橇犬叫阿 P ,是父親養大的。阿P死去時她四歲。那時候,她實在哭得太厲害,竟無法停止,幾乎要到窒息的地步,於是她父親便說,好了,別哭,阿P作為爸爸一部份,仍然繼續活在世上。以後看到爸爸,就等於看到阿 P 了。
陳暖暖拾起地上的枯枝,在沙灘上開始畫起火柴人來。先是一隻大狗、一個男人,繼而是一個女孩。然後,她把他們全部圈起來。
畫完以後,陳暖暖便開始嗚咽。我一時不知所措,只能湊近摟住她,去數浪潮的數目。她就這樣挨著我的肩膀哭泣。數到第一百三十二個,陳暖暖才別過頭去。她說,夜了,走罷。當時時間是十二點三十分。
她領著我,又回到了 52X 號巴士站。我們搭乘最後一班車沿路折返。她說她住學校附近。
本來陳暖暖沒有話,只望向窗外沉思。然而路上她忽然像月光自雲層探頭那樣,毫無先兆地笑了一下,然後對我說,你把女孩子弄哭了。
我向她道歉。
她說我有一種 field ,稱為 Cry field 。每當她一接近這 field 就會產生 crying effect ,直想哭得不行。曾經有過好幾次,她與我在學校擦身而過,鼻子便隨即一酸,按捺不住,就這樣瘋了似地跑到洗手間,關起門嗚嗚的哭起來。還不敢讓人聽見,非常辛苦。
至於何以我有這種奇異能力,連本人也感到莫名奇妙。
在美術室那夜呢?我問。
她說也哭了。或許是在 Cry field 待得太久的關係,那次她就像中了輻射似的,整晚沒睡,一直哭。直至清晨仍不能停止,只好請一天假。
她說我簡直就是核廢料。說完自個兒咯咯笑。我也跟著笑。
她說再也不要見我了,因為不能再哭。我說,想哭便哭,有甚麼大不了的。
她嘆口氣,說我就是這副脾性出問題。
你自己也得好好想,總不能一世像核廢料那樣活下去吧?她如是道。
這是第二次聽誰說我的生活出了致命問題。我不禁沉思,到底問題在哪裡,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然而這對於十八歲未滿的我而言太困難。只要一想,腦袋便尖銳地疼痛起來,無法繼續思考。
當然我可以大聲地說,我沒有問題,問題在他人身上。眾人皆醉我獨醒。然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老實說,連我自己也沒有信心。
巴士上除我倆,別無其他乘客。有那麼一瞬,我忽然像失重那樣,忘記了巴士從哪裡來,往哪裡去。為甚麼午夜時份,我會在這巴士上?身旁的女孩是誰?我又是誰?我忽然覺得,自己和陳暖暖是蒸騰而升的霧。
然而在下一刻,失重感驟去,我們又回到了現實。只有巴士外的景物從屯門公路變成青龍頭,證明了時間流逝。我們在這無可挽回的時間中坐巴士。
陳暖暖把頭倚過來,挨在我的肩上。
她說她知道我現在要去美術室。
我問她要不要一起去,但她拒絕了。她說,人終究是有家的,她要回家了。
我笑道,妳不是已經回去了麼,黃金海岸的海灘。妳已經帶我去過了。
但陳暖暖卻緊接著回答說,不,那是你的家。
她說她再也不會在晚上去美術室,再也不要跟我說話。
你很危險。
她一邊重覆這句話,一邊把頭用力在我的肩膀上磨蹭。
就我單方面而言,並不希望事情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不過如果她說不要再與我說話,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想必她也有她要考慮的事情,無論那事情要把她引領到怎樣的結果。
* * *
星期六。我沒事做,在家一邊聽本龍一和 Morelenbaum2 的 Casa ,一邊烤面包吃。下午四點十七分的時候,接到鐘敏兒電話。她劈頭一句便問:沒有去那個吧?語調不無開玩笑的意味。我說,傻的嗎,怎麼會去。
她說,天氣很好,要不要去學校後山散步?
於是我答應了她,相約五點半在山腳見面。熄火,把車打芝士夾進烤好的面包裡,吃著出門。
我們經過上次同學做愛的涼亭,走到山頂。那時太陽開始西下,天空一片彤紅,美麗直如莫內的油畫。或者說,莫內的油畫就像彤紅的夕照一樣美麗。我們在長滿青苔的燈塔底下看日落。
我想起鍾敏兒說過今天要跟男朋友(那是繼天台那件事之後的另一人)去長洲,便問她怎麼沒去。她說,去了,散了,又回來了。我問她是不是吵架,她說不是。我問她那幹甚麼散了。她說,她跟男朋友說了,不想再這樣。每次見面都做愛。
鍾敏兒這樣說了?這可能嗎?我打趣道。她笑著把我捶了一下。接著她說,她已經十八歲,有自己往後不得不考慮的事情。
說完,從紙袋裡取出一個手掌大小的蛋糕。生日快樂,她說。
那是一個手造的巧克力蛋糕,上面歪歪斜斜寫上我的名字。
我們在黃昏下點燃蠟燭,然後又把它吹滅。許了願,切了蛋糕,我們二人吃著。吃到一半,鍾敏兒倏的問我昨晚跑到哪裡去了。聽她這麼一問,我便問她怎麼知道。她說她昨晚打過電話給我,不通。
跟你在尖沙咀 Greenbox 唱通 K 都試過幾次了,回家不是走那個方向,對吧?她說。
真是細心的女孩,我這樣想。於是我直接告訴她說,不喜歡唱 K 。她一聽,倒提起興趣來,問我為甚麼。我說我看不到它的意義。
那你唱完後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她又問。
那一夜我聽著 World's End Girlfriend 的 Storytelling, again 在海傍散步。
她問我是否看到了聽音樂在海傍散步的意義。這問題問得非常好,其實也看不到。
然而兩者之間,決定性的差異在於唱 K 是一種集體無意義行動;聽音樂散步則是個人無意義行動。
所以就是說,個人可以無意義,而集體則受不了,是這個意思嗎?她這樣問。
想不到鍾敏兒也可以把問題問得這麼尖銳。我只能搔了搔頭說,那倒不是。
如此想來,可能不是有無意義的問題。或許可以這麼講:如果生活是一場渣打馬拉松,那當中有人鬥快跑、有人獨個兒跑、有人踱步、有人不知為何繞圈跑、有人乾脆原地踏步,而我只想坐下來,一個人喝水、吃香蕉、看風景。當然那只是比喻,至於具體的做法是,在海傍聽音樂。聽同一首歌,重覆又重覆。
她不說話了。過一會,才開口道,你這個人是獨男。孤獨的獨。
我思想要怎樣回應她,俄頃終於找到一個方法。
妳之前說過想要變成空氣,記得嗎?我問。
她說她記得。
我說我可以變成空氣。平日生活,比方說乘車、逛街,我盡量不讓自己觸碰到任何東西。我會把四周構想成類似電腦掃瞄下的三維空間,每樣物件都在這空間佔有一定位置,而我則在這些佔有的位置間遊走,無干無涉。所以,當我要上地鐵而人們自車廂湧下,我總是讓他們先下;當我要下車而人們湧上,我總是讓他們先上。像旺角這些人太多的地區,能避免去的話一概不去。即便在人比較少的地方行走,也小心與他人保持五步距離。
五步距離!她如此重覆。鍾敏兒對這一點感到難以置信。她說,處處注意環境,不會很辛苦嗎?
一旦習慣了,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這種生活方式,令我無論存在與否,對他人而言也毫無分別。這麼著我就成了空氣。
聽音樂,也用耳機一個人聽,從不聽現場。喜歡一個人默默聽。
蛋糕吃完後,我們就像平時那樣,她吸煙,我喝酒,聊著無關痛癢的話題。
聊到一半,鍾敏兒「喔」的一聲說,是他們。
遠處看見我們班十來個同學沿山路浩浩盪盪上來。幾個男生手上抽一個大塑料袋。他們大聲說大聲笑,看起來非常興奮。
雖然今天遊行鍾敏兒也沒去,可是她的態度畢竟與我不同。她只是對政治感到煩厭而已。
我問她今天有多少人去了,她說我應該問多少人沒去。只有她、我,和一個女生沒去。
歐文亮這傢伙真有他一套,我說。對於這一點,鍾敏兒也認同,她說他很有領袖魅力。
這時候我看見了殿後的歐文亮,在他身旁的陳暖暖。
鍾敏兒說,青頭仔,你今天也十八歲了吧,變成大人了,知道嗎?以後你也有你必須要考慮的事情。她問我,這樣說我是否懂得她的意思。
開始入夜,家家戶戶亮起燈了。我別過頭去看T區夜景。雖說漂亮,但說穿了不過就是燈火通明。香港哪裡不是燈火通明?如果美滋滋的睡上一覺叫做幸福。那香港豈不是充滿不幸。
正想著,鍾敏兒忽然提議起玩紫微斗數來。她咯咯的笑,說是最近學的,現在法號是神婆鍾。她問我,大學選了甚麼科?
我選了護理。
護理!你的志願是當護士嗎?她問。
我說,也沒有甚麼志願不志願的。反正那東西比較不那麼難考入,而且出路好。
她擺出一副很不滿意的樣子,說,來,我幫你算一下合適的職業。
我告訴她我的時辰八字,她弄來弄去,又按手機又掏書,研究又研究,良久後像判刑那樣宣告說:你沒有主星。
沒有主星是甚麼意思?
她一聽,倒為難起來,說自己也不太清楚。第一次遇到這種命格。或許是命理並無決定性特徵,或許是容易受環境影響,可能。
我揶揄她說,甚麼嘛,神婆,神棍吧。
當我們再轉頭看涼亭那邊時,同學已經聚集在那裡。他們從塑料袋取出小食和啤酒,熱鬧非凡。要是他們沒來,那後山就能像往常那樣寧靜。然而他們已經來了,我也只好把它作為事實接受下來。其實不過是環境變得吵鬧而已,也沒有甚麼接受不接受的,大不了我拂袖而去。然而作為一個理性選擇,我沒有走,那我就得老老實實接受現況。沒有甚麼值得抱怨的。
我忽然想起歐文亮要去英國讀書。問鐘敏兒,她說是去牛津。鐘敏兒她消息靈通得很,因為她,我得以在僅與極少同學交流的情況下,得悉全班大小事。雖則知道也沒有甚麼大不了。
陳暖暖要去讀社會學。她驀然說。
社會學就是讀些甚麼?我問。她說不就是讀關於社會的事嘛。
雖然這樣說了,但還是不很明白。
她也攤手道,你不明白的事我怎可能明白。
這時候,其中一個同學無意間仰望燈塔,發現了我們。當然我們本來就沒有躲藏的意思。不怎麼熟的同學。平日也會說話,可是不到三句就會止住。如果搭巴士碰面會裝作沒有看見,遠遠躲開。倒也沒到他上車我便下車這麼嚴重的地步。
那同學先是一怔,然後裝作沒有看到我和鍾敏兒。他和幾個同學交頭接耳,不知說了些甚麼,其中一個與鍾敏兒很要好的女生,隨即舉頭向我們揮手。其他同學見狀,也向我們揮手。那個本來裝作沒看見我們的同學也揮手。
因為大家都揮手了,陳暖暖便也看到了我們。老實說我從剛才開始,便一直注意她。她嫻靜地站著,不怎麼說話,若有人跟她搭嘴,她便點頭或微笑,或簡短回應一兩句。然而大伙兒揮手的洶湧之勢,卻把這嫻靜徹底打破。我看到她無意識地朝我和鍾敏兒的方向望來,一瞬間便失了神,隨即別過頭去。
歐文亮也別過去。跟她不知在說些甚麼。附近幾個同學停止揮手,安靜下來,不知所措地朝陳暖暖望去。歐文亮搭著陳暖暖的肩,領她到遠處看不見的一角。
幾個同學還兀自向這邊揮手,示意我們一起參加慶功派對。鍾敏兒只是舉手回應致意。
過了大約半小時吧,歐文亮牽著陳暖暖的手回到涼亭。同學見了隨即起哄,笑聲不絕。如果那是一部青春片,那這個鏡頭就有著「年輕真好」的含義。
換了是我,也會喜歡歐文亮吧。鍾敏兒說。
或許是香港空氣污染好轉,罕見的星空又出現了,它與在黃金海岸那夜,同樣漂亮。那來自遠古的光,走過不知多少光年的路,深深嵌進我的眼睛之中。怎講這也是一件奇妙的事。單是這一束星光的力量與恆心,已足以讓恆久遠和永留存的愛情之類的一切一切,全部瞠乎其後。
對不起,鍾敏兒忽然道。我看到她揩了一下眼角。
為甚麼我總是讓女生道歉,又總是讓女生流淚?於是我問她,我是不是真有種 cry field 。她問,cry field 是甚麼?我說就是讓人一接近就想哭的力牆。
她說,低 B ,這才是第二次哭呢。何況她根本就沒有哭,只是眼濕濕而已。
我有點不解,第一次哭是在甚麼時候?她說在天台雨下。
歐文亮、陳暖暖和同學都散盡後,我們仍然在星空下坐著,讓千億年的時光進入十八歲的我們的雙眸之中。
噯,剛才你說,在海傍散步時聽的是甚麼?鍾敏兒問。
如是我掏出 iPhone ,播放 Storytelling, again 。
我們一直在燈塔下坐著,聊至天明。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這是《宋冬:三十六曆》不是《我們:三十六曆》


這是《宋冬:三十六曆》不是《我們:三十六曆》



二零一三年一月二十一日。因為《宋冬:三十六曆》,太古坊Artistree人頭湧湧,當中有默默無名者如我,也有吸引記者爭相採訪的,比如說夏佳理。

一共四百三十二位「參加者」當中,年紀最大的超過八十歲(那位婆婆就坐在我的右前方),最小的只有六歲。每人面前都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是三十六年月曆的其中一頁。參加者不可自行選擇月份,都得聽由主辦單位安排。然而夏佳理特意走到其中一張桌子面前,坐下。在他面前的,是一九八九年六月。

除了夏佳理,會場中還有藝術家白雙全、楊秀卓、西九M+總監李立偉、當代文化中心總監黃英琦……還有數之不盡的藝圈名人。記者也是多如牛毛。主辦單位亞洲藝術文獻庫Enoch說,單是藝術家也佔去整整半排位置。「不是因為宋冬也號召不了這麼多人!」

誠如所言。名符其實的大Project

《宋冬:三十六曆》是2011年宋冬在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 AAA擔任駐場藝術家期間萌生的意念。

首先,他先為1978年至2013年的三十六年,或四百三十二個月,繪畫月曆。每個月有一幅圖畫,輔以文字,描述宋冬自己的記憶,或香港、中國、乃至世界大事。

比方說,我獲分配的一九八一年八月,圖畫是行為藝術家謝德慶在打卡,文字如下:「當我還在為沒有更多的自由時間而發愁的時候,我不知道在我腳下地球的另一端,謝德慶從1980-1981年在同一個地方,每個小時打卡一次,一天24小時從不間斷持續一年。我2010年在利物浦雙年展與他再聚時,第一次看到他呈現《打卡》的文獻現場,為他呈現出未能醒來去打卡的幾張圖片所感動。」

四百三十二張排列整齊如科舉考試的桌子上,停當著一支鉛筆、一支畫筆、一盒水彩和一塊硬橡皮(沙膠)。宋冬讓參與者利用這些工具,塗抹、刪改、增添、甚至破壞自己的原作,令它成為參與者個人化的作品。雖說是「原作」,但其實那是一份複印本,真跡將由宋冬自己成批帶回家。

「甚麼是文獻?『製造文獻』也就成了我這個提問的開始。」宋冬在藝術家自述上點明作品主題。

他的話令我想作為記者的我的工作。自不待言,香港每天有各種各樣的人做著各種各樣的事,然而十年後,人們到底怎樣才能得知某事曾經發生?最直接的方法是查報紙。白紙黑字寫明,事情便算「發生過」,若無「文獻」記載,事情便是「沒有發生」。所以許多人希望報紙報道他們的事──他們不願淹沒在時間的洪流裡。

再舉一例:倘若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天安門發生過的事,在報紙上消失,那它便等於「沒有發生」。

然而它真的沒有發生過嗎?或換轉來說,文獻記載的,又一定發生過嗎?這文獻該由誰去撰寫?由誰去閱讀?抱著怎樣的目的撰寫?懷著怎樣的心情閱讀?這就是《宋冬:三十六曆》提出的問題。作品因為觀眾的參與,從單純是藝術家的產物,蛻變成觀眾與藝術家的產物。或者說,觀眾變成了藝術家;當宋冬在場館中走動,目睹觀眾在他的月曆上恣意創造,藝術家本人又變成了觀眾。宋冬把創作與製造文獻的權力,分配到每一個觀眾身上。藝術過程也從單向的「我創作你欣賞」變成雙向的對話交流,開拓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嶄新關係。與此同時,宋冬透過讓觀眾的經驗從「看」藝術擴展至捋起衣袖「參與」,體現他那「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的理念……

這些都是美好的想法,但會不會太過理想化呢?

雖說宋冬透過作品,把權力下放給觀眾,然而實際上,整個藝術企劃由誰主導,是一目了然的。作為「公眾」,我雖然有篡改甚至毀滅宋冬作品的權力,但那權力的先決條件仍然是宋冬的畫。換句話說,沒有宋冬先繪好的月曆,我甚麼都不是,一如找不著主人的可憐的流浪狗。

何況,公眾只有在入場一刻,才能得知自己畫的是哪一個月。在短時間內,他們根本無法仔細思索被分配的月份對自己的意義。加上宋冬的月曆內容不少與藝術相關,好像我手上的謝德慶,「他到底是誰?」我想像八十歲的阿婆或六歲的小朋友凝視這位煞有介事地打卡的先生,只能茫茫然若周口店北京人翻開霍金的《時間簡史》。

結果是,無數觀眾只能在圖上亂畫、填色,或索性把整幅作品擦成空白。還是孩子最直截了當,他們乾淨地在圖上寫道,「未出生,不明白」,或更簡潔地打個問號。權力真的分配給他們了嗎?

20126月那頁,宋冬這樣寫道:「這是我看到的非常值得尊重的《文獻展》,卡若琳重塑了策展人在展覽中的重要作用,我們甚至不能用策展人來定義這個角色。就像她用『參與者』來換調『藝術家』這個稱謂。……」「名份」在藝術創作中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而從展覽的名字《宋冬:三十六曆》,而非《香港人:三十六曆》、《地球人:三十六曆》、《我們:三十六曆》,或更簡單的《三十六曆》開始,它便注定只能是一台宋冬的戲。

作為參加者之一,在我繪畫的時候漸漸發現,雖然自己參與了創作過程,但我同時也可不必到場,改為跑去海洋公園而對整件作品毫無影響。我是機械中無關痛癢的齒輪,雖與其他部件緊密相連,但連結卻是淡如水的。從分派給我的19818月月曆,對於宋冬本人是誰,我能知道的很有限;更無法指望他從我在月曆上的塗劃,理解楊天帥是一個怎樣的人(可能是一個女人?)。畫著畫著,宋冬走到我身旁,微笑說:「很有創意。」而下一秒,他將不記得自己對哪個人說過哪句話,一如你每日握過的無數的手,點過無數次頭。上一次是跟誰握的手,對誰點的頭?你記得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建立起來了嗎?

雖然這樣說,然而我是喜歡宋冬的,也尊敬他。首先,若不是因為他,作為我也不可能寫這篇文章。再者,在藝術圈,許多藝術家往往自命神聖不可侵犯,作品受到批評便指罵對方「不識欣賞」。然而宋冬對於觀眾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抱持的卻是絕對開放的態度。他說,即使人們把他的人像改成豬也無所謂。(反正我也不是豬,他笑說。)今年MaD(「創不同」計劃)開幕以「人文轉向」為題,請來宋冬做講者,我認為這再妥貼不過。他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對人付出無比關懷的藝術家。

我只是在想,到底實際上誰需要《宋冬:三十六曆》。作為一個參與者,倘若我那天不在場,它將對我的人生構成甚麼影響?很明顯沒有。我那老母親甚至連香港曾經出現過這個展覽都不知道。即使說是千辛萬苦地把編撰文獻的權利開放給我,或者好不容易把我的名字寫了在藝術家的名冊上,我的反應也只能是「喔,呵──」僅此而已。

可是,倘若那天沒有一個人去Artistree參與創作,宋冬也就無戲可唱了。這就是《宋冬:三十六曆》,或宋冬的《宋冬:三十六曆》。如果「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那我在思忖的是,那到底是誰的藝術,又是誰的生活。展覽中,幾乎是下意識地,很多人第一時間尋找的就是自己的生日。當然月曆上的那一天不會與其他日子有何區別,只是平平無奇的一天。唯獨宋冬的生日紀錄在上面。

我不由得想起毛澤東,19571117他這樣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三十六曆是宋冬的,也是參與者的,但是歸根結底,是宋冬的。

四百三十二人創作一件藝術品,這是一句漂亮的話。人有種特性,對於「人多」的事總會產生莫名奇妙的感動。「萬眾一心」自動成為褒義詞,一心到底做甚麼,為達目的又耗費了怎樣的時間和資源,卻往往退到了很次要的位置。

畫完19818月後那夜,回家路上我不期然生起一股落寞感,一如與豬朋狗友唱罷通K,走在夜半無人的尖東路上。

我只是想,如果──我只能假設──這個計劃耗資43.2萬港元,那我寧可把這些錢平均分派給四百三十二個人,每人一千,讓他們以一個月份為題,自由地去畫畫、玩ART JAMMING、或買回來紙黏土做雕塑,甚麼都好。剩下的錢應該很多,那就邀請自己喜歡的人,吃一頓好飯。

豈不是美事一樁?

附錄
宋冬訪談:每個人也擁有自己的歷史觀

宋:宋冬
信:信報

信:「公眾參與在你的藝術上佔有怎樣的位置?

宋:那是我經常運用的方法之一。當代藝術的語言非常豐富,其中一類就是透過跟觀眾產生關係去完成作品,把(觀眾的)個體納入創作者當中,以在相對傳統的個體創作中加入集體因素。

過去,人們看展覽往往是用眼睛的,但我想透過作品,讓他們擁有另類觀看藝術的經驗。例如掛在牆上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在上面寫畫呢?雖然那是藝術家的創作,但如果你可以換一種方式跟它對話,接觸藝術的深度會不會增加?

這個世界有意思,正是因為它由許多個體意志組成。《三十六曆》一方面是我非常個人的記憶和對歷史的認識,但同時也包含了每一個參與者的個人意志。它既是一個讓大家交流的平台,也可以透過讓觀眾參與和閱讀這件作品,去思考某些事情。

與此同時,「參與」也是觀眾文化生活一部份。因為參與,你可能會想很多關於我和你自己的事,比如說,某一個月到底發生了甚麼?有著怎樣的記憶?這也是一點對生活的反思。

信:你是刻意不讓觀眾選擇月份的嗎?

宋:這一次無法選擇,其實是因為很難知道有多少人會來,誰人會參與,所以我告訴AAA,隨意就好。倒是老人特別安排在會場邊上,那是考慮到如果他們身體不適,離席會比較方便。

不過我們會建立一個網站,在那裡你可以隨便選擇月份塗畫,即使把四百三十二個月都做成你的版本也沒問題。所以,《三十六曆》其實是一個永無結束的計劃,或許直至大家都對它不感興趣了,創作才算完結。

信: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年,也是你的本命年。為何特別挑選這一年去開始你的計劃呢?

宋:因為這一年發生了許多對我來說忘不了的事情。對於國家,也是一個轉節點。因為當日的開放政策,社會才有今天的模樣。

信:為甚麼特意把所有文具擺放整齊?

宋:那是為了表達(參與者)個體的平等關係。要是擺放凌亂,那「物」便有了自己的個性。我想讓「人」的個性更突出,所以把「物」的個性降到最低。

信:原作會怎樣處理?

宋:我會把它們帶回家,留給女兒,但不知道她要不要(笑)。這件作品其實也討論「原作」的概念。今後我還要在那月曆的一個個方格寫東西,那本來就是為了讓公眾參與,才留空白的。當我寫完以後,到底展覽本和我後來再寫的版本,哪一份才是原作呢?

信:雖然作品把文獻建立的權利開放給公眾,但藝術家在這個計劃有著最高地位,公眾只能做跟隨者的角色。這一點你怎樣看?

宋:我覺得因為這個作品畢竟是由我想出來的,所以它無法讓公眾與我的地位等同。即使參與者把它全部改成自己的歷史,他也終究是在我的概念上作出修改。

然而我覺得這裡沒有談權力高低的問題。它談的是歷史,是看每個人如何透過圖畫和月曆,去表達各自的歷史的問題。

信:你在20126月提到德國《文獻展》中,「藝術家」的稱謂換成「參與者」。對我而言那是把創造者與接受者的界線模糊化的手段。你是怎樣看呢?

宋:我覺得它還有另一層意思。因為《文獻展》找來的參與者,不僅是被定義為藝術家的人,還有文學家、科學家……他們都是作為「參與者」參與其中。另一方面,它強調了看展覽的人也很重要,如果沒有他們,這個展覽怎能完成?他們也是參與者。如你所言,傳統看法是把做的人和看的人用一條線區分開來。現在這條線要變得模糊一些。

信:你認為參與者在你的月曆上塗畫時,有必要理解你的構思嗎?

宋: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歷史觀。

對於歷史,我只不過擁有個人化的認識。然而因為我擁有藝術家的身份,所以得到這麼多人幫助我實現我的想法,這可以說是作為藝術家的特權。然而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個人觀點。例如微博就是非常好的發聲平台,雖然它現在被「某種東西」控制,但畢竟在個體發聲的角度而言,也是一種進步。

我有很強烈的慾望,想一個個仔細地看每一幅作品。現在我成為了觀眾,它們在跟我對話。有些人在我繪畫的東西上塗鴉,這我很喜歡;全部擦掉變成白紙,也很棒;有人撕掉一個角,我也覺得很不錯。每個人都有他們想表達的內容在裡面。

信:你在大家繪畫的時候,遊走場中跟觀眾對話,對他們說;「畫得很好。」雖說是建立了關係,但那不過是很淺的。你如何看這一點?

宋:的確這關係是很淺的,但那是一種鼓勵。當他們把我畫的圖改掉,例如把我畫成了豬,可能會覺得不太好,但我還是想鼓勵他們,因為他們做了他們想做的事。對我來說我當然不想成為豬(笑),但他們可以運用權力把我畫成豬,而事實上即使他這樣畫,我也不會是豬。重點在於他們必須擁有自由表述的權利。

信;若果有人說,你為了表述個人的歷史觀,邀來大批觀眾費時費心幫忙,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你會怎樣回應?

宋:我不覺得那是自私。因為觀眾都是自願參與,而不是被逼的。

我感受很深的是吃掉城市」藝術展。那展覽我在世界各地做了十多次,邀請了許多觀眾前來,把用餅乾、糖果做的城市吃掉。我沒有給觀眾打電話說他一定要來吃,他們是主動參與的,反正是免費吃嘛!一些比較貧窮的地方,甚至還會打包。一次在上海的一棟商廈辦「吃掉城市」,因為人太多了,不得不排隊分批進入,還得限制觀眾一個人不可以拿太多,以確保所有人都吃得到。然而有很多人「吃掉城市」還是走完一輪後,重新排隊拿第二次......這都很有意思。每次舉辦一個公眾參與的藝術計劃,當中也會發生很多細節。這些都是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

信:問一個假設性問題。如果把你的原作都燒光,只剩下公眾版本,你會覺得可惜嗎?

宋:(細想了一下)當然也會覺得可惜,但也無所謂,我是一個水寫日記的人,「無」
即是「有」……

信:「有中有無,無中生有」也是你的藝術核心思想之一。

宋:(笑)對。

楊天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