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0日
城市專題
楊天帥
JAZZ 港樂之Private Corner?
一月,張學友推出其粵語大碟Private Corner。全專輯屬爵士樂風格,張學友說新碟如此命名,乃因他希望能拋開市場顧慮,做自己真正喜愛的音樂。近年,「做自己真正喜愛的音樂」並非新鮮事。Jazz一詞亦愈來愈常聽到。樂壇不少歌手都曾像試水溫般在專輯裏攙進一首半首Jazz(或疑似Jazz)風格歌曲,測試聽眾反應。
疑似?對,不少人如此批評。扮Jazz罷了,不是真Jazz。那麼,什麼是Jazz?基本上,Jazz的核心精神是即興演奏。它起源自美國黑人音樂,是多種現代音樂風格的起源。已故爵士樂手Thelonious Monk說:「我沒有Jazz的定義……不過,聽了大概就會明白的。」
我假設你已經聽了,明白了。
Pop Jazz引大眾入門
Maria是ME2 PRODUCTION的營業經理。該公司主要為私人派對及宴會提供現場音樂演奏服務。她表示,這三年來爵士樂漸受歡迎。客戶可選擇的音樂種類有中樂、古典、搖滾等多種多樣。以前,需求最大的是古典。現在,Jazz的生意佔近七成。「因為不少流行歌手如側田、蘇永康等玩多了Jazz,香港人得以接觸這種風格。」她說。「以前,人們會覺得Jazz太過高深。聽過後,他們才明白其實Jazz也可以很輕鬆的。」
Backstage是一家以音樂節目為主、飲食為副的餐廳,由多個知名音樂人合資經營,如金培達、藍奕邦等。同為股東之一的劉子晉亦同意Jazz在本地日漸流行。「總括而言,主流音樂是比以前更多元化了。R&B、Easy Listening、Pop Jazz等曲風愈來愈常見。」他說。「Pop Jazz通常由歌手主導。當樂壇唱功較佳的歌手開始嘗試玩Jazz,配合的樂隊也得到了更多演出機會。」
「爵士樂對大眾而言彷彿遙不可及。Pop Jazz便是一頗佳的入門辦法,讓聽眾可循序漸進,從而了解其神髓。」
不愁演出機會
概括而言,香港知名爵士樂手十有八九都非本地人。他們多數來自菲律賓、歐美等地。Jazz在本地屬小眾音樂,絕非因香港不適合爵士樂手生存。事實上,倘不求發達,靠爵士樂為生並非難事。
首先,香港聽眾少,但質素高。美國的The Jazz Teller近日來港巡迴演出。他們就認為香港聽眾較美國熱情、認真。「通常美國人會邊聽邊吃飯或者交談。」定居香港的荷蘭籍爵士樂歌手Debbie亦認同,香港聽眾較荷蘭人更懂得欣賞樂手演出。「在荷蘭,總是你有你唱,他們有他們玩,完全不在聽。」她說。「雖然好聽眾並非必需,但作為樂手能得到更大反應還是較高興的。」
除此以外,鑑於本地爵士樂手少,於是競爭也少。The Jazz Teller的成員來自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他們說,柏克萊有太多的專業樂手。他們獨佔絕大部分演出機會,新手根本無法競爭。Debbie則說,靠着中介人聯繫,她能夠在香港不同場合演出掙錢。荷蘭卻沒有這種中介人:「在荷蘭單靠音樂生活非常困難。這裏我有很多表演機會,薪水也高。」「很多外地人也知道香港競爭小,機會豐富,特意跑到這裏生活。」
香港雖小,卻有許多爵士樂表演場地。除較知名的藝穗會以及上文提過的Backstage外,亦有Cali Cali、The Melting Pot、Peel Fresco等酒吧。奏小號的本地爵士樂手郭永熹亦說,儘管酬金不高,但通常只要打個電話,便能在這些場地得到演出機會。
小圈子入行難
許多行業入行要靠關係,Jazz樂手更是如此。雖然本地有中介人公司有系統地安排演出工作,但他們亦多靠「Friend搭Friend」找樂手,不會刊登公開招聘廣告。Debbie數年前初來港時亦曾遇上找不到入行途徑的難題。「我直接跑到酒店,問他們要不要人唱歌。他們說只會用由中介人介紹的樂手。幸好我朋友曾來過香港,有一個中介人的名片,我致電聯絡,才得以進入這個圈子。」她說。「其後逐漸認識其他樂手與中介人──Maria便是其中之一。這是一個互相打電話介紹的世界。」
這種小圈子運作模式與此行業的工作性質大有關係。由於工作多為於公開或私人活動中表演,屬一次性,很少中介人公司會願意聘用長工。以ME2 PRODUCTION為例,其工作便主要來自婚宴。「ME2 PRODUCTION已成立多年。開始時做的只是音樂教育,後來才發展成現場音樂製作。通常在客人來電說明宴會性質及詳請後,我們會為其選擇合適的音樂類型,作出建議。如在輕鬆的晚宴,我們會安排Jazz;而在Black Tie的場合,則會安排弦樂。」
Maria每次演出大概會安排三至六名樂手。六月前後工作較少,每月約有五至六次演出機會。十二月則屬高峰期,一個月內有接近二十五次演出。「Jazz的好處在於其『進可攻退可守』的性質。它既不像搖滾般搶風頭,又不會像Classic般太過平靜。樂手可以默默演奏,再在關鍵時候把活動推至高潮。」
* * *
寫這一篇文章是困難的。我訪問了許多專業的爵士樂手,他們無論對這種音樂的本質乃至文化現象,皆有不同見解。有人說Jazz前景慘淡,也有人說充滿希望。有人認為Jazz是「音樂家的音樂」,不是行家不會喜歡。也有人說其實Jazz並不如公眾所覺得般難解。終究我只能靠自己的觀察,以及各人言語間罕有的共通點,歸納出上述文章來。
不過,這也是難怪的,畢竟Jazz就是一種連定義都模糊的音樂呢。
百花齊放爵士樂
那麼,甚麼是Jazz?「爵士樂」一詞顯然翻譯自其英文讀文Jazz。這名字少不免給人稟性高貴之感。但事實恰如其反,此樂風源於美國內戰結束後生活艱苦貧窮的黑人,與爵士完全無關。所謂「唔怕生壞命,至怕改壞名」,倘當年它叫「難民樂」、「草根樂」,說不定其中國人就不會覺得它這麼遠、那麼近。
源於二十世紀初的爵士樂只有百年歷史,卻已衍生出Swing、Bebop、Dixieland、Big Band、Pop Jazz、Rock Jazz、Funk Jazz等諸多不同品種。今日的爵士樂仍在不斷與其他風格融合、變化,如較近期就有Ethnic Jazz──與地方民族音樂結合的民族爵士樂。
有人認為Pop Jazz非Jazz,因當中多數缺乏即興成分,且商業味濃。不過,也沒有哪個權威樂手敢說其定義就是真理,Jazz非即興不可云云。於是,也有人把以低音提琴、色士風、爵士鼓、小號合奏的音樂稱為Jazz。亦有音樂家分析Jazz為以特定音樂節拍編排的樂章。但終於誰也沒有認同誰,各人始終自說自話。
劉子晉認為,爵士樂是較複雜的樂風,較其他種類高層次。「因為爵士樂本身講求即興與臨場技巧,自己彈奏之餘亦須配合其他樂隊成員的發揮。所以只有玩音樂有一段時間的人才會轉型玩Jazz。爵士樂手追求的是與其他人擦出的火花。」
The Jazz Teller的鼓手Nate說,Jazz是一種隨性的自由音樂。透過爵士樂,他最能夠表達自己。於他而言,爵士樂是危險的,因即興演奏時意外常會發生,然而正是這種刺激感令他對此風格充滿興趣。該樂隊本有三人,來港演出期間另找了兩位本地爵士樂手合奏。「我很喜歡與不同地方的樂手合奏。他們有着與我們完全迥異的文化與音樂經驗,能與我們擦出奇妙的火花。」
本地數一數二的低音提琴演奏家曾德康擁有十年演奏爵士樂經驗。「其實以前曾經熱中過Rock。十八歲那年我組織了第一隊樂隊,一年後開始覺得很沉悶。似乎想到的玩法都已經被前人試過,毫無新意。」
「有意無意用了約三年聽不同種類的音樂,古典、R&B、Funk、Jazz……不時與其他人合奏。漸漸地,我發現爵士樂的即興部分給我很多自由空間,於是便愛上這種風格。」「有人跟我說,如果你想玩Fusion,一定先得玩Jazz,沒得逃避。因為,每種樂風說到底都有着爵士樂背景,即使Rock亦然。爵士樂的概念已普及至不同Style。」
張學友在關於《Private Corner》的訪談中,說:「我跟杜自持(該專輯的監製)說,想做一張Jazz的專輯。聽罷他給我聽了大堆爵士音樂,全是不同風格。很多我覺得不是爵士樂的他都說是。我說,怎麼這些也算是Jazz……」
知道什麼是爵士樂了嗎?「要是你得問什麼是爵士樂,你永遠不會知道的。」Louis Armstrong說。
都說,自己找些爵士樂聽聽罷。
楊天帥|城市專題
gyeung@hkej.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