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2日
影評
克洋
港人難解《隔着圍牆說愛你》
一瞥《隔着圍牆說愛你》(Beloved Berlin Wall)海報,只見一對男女做着曖昧動作的Wide Shot,料想又是一齣荷里活式愛情小品。坦白說,這種「糖水片」真看得太多,有點怕了。加之看見柏林圍牆,腦海難免要推出Wolfgang Becker名作《快樂的謊言》(Goodbye Lenin!,2003)的鏡頭,流淌Yann Tiersen那與電影簡直無法分割的鋼琴配樂。
誠然,《隔》與《快》肯定沒法比,幸而它也不是那種方程式化的愛情片,看罷還是覺得有少許驚喜的。
輕鬆側寫圍牆歷史
記憶所及,Peter Timm的作品從沒在港公開上映過,港人對他應認識不深。他的專長是拍喜劇和兒童片(此君曾得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兒童電影獎),是以今次他亦繼續發揮一己所長,以輕鬆角度側寫推倒柏林圍牆事件。引他的話就是:「幽默是我們的最強武器。愛亦然,愛可以推倒圍牆……我希望透過此片重新提醒觀眾─不過是以喜劇手法,因為笑聲力量無限!」
電影背景設定於1989年(圍牆倒下那年)柏林。東德圍牆警衞Sascha認識了西德少女Franzi,二人一見鍾情,隨即墮入愛河。然而Sascha上司懷疑Franzi是間諜,竟命令Sascha執行反間諜工作,透過與Franzi戀愛刺探西德「詭計」。另一方面,西德中情局(CSI)得悉此事,又要求Franzi做「真間諜」……一連串諜海風雲當然阻止不了二人的愛情。在最後關頭,被推倒的柏林圍牆化解了無間道,兩位主角終可合法戀愛,大團圓結局。
筆者所感,《隔》橋段未算老套,而且緊扣圍牆事件,整段愛情只能在當時當刻的形勢下發生,令圍牆不會淪為一個可有可無的Gimmick。從這角度而言,導演成功活化了此段歷史。
儘管如此,Peter Timm在劇本創作上仍有甚多不足之處。兩位主角及各配角的人物性格完全未能突出,觀眾本係隨Sascha一同認識Franzi(或隨Franzi認識Sascha),然而戲中他們愛得如火如荼,我們對二人的性格卻不甚了解,所知背景亦甚少。Trailer提到Franzi與配角Uschi的所謂真摯友情,更是瞎編亂寫,付之闕如。
不諳德史難明深意
不過值得一讚的,倒是對白寫得機智惹笑,喜劇感甚濃。片中不乏平實簡潔、一句到尾的鏡頭,引觀眾笑得合不攏嘴。只是另外幾場,筆者則發現只有我及零星數人捧腹,其他觀眾木無表情。如有一幕講德國人民與圍牆警衞推撞,群眾有一大叔說:「有護照不用滾過去(邊界),無護照也不用滾過去,這是辯證法。」此言一出,群眾隨即大笑。大多觀眾恐怕對此不明所以─這其實在揶揄東德所奉行的共產主義。其思想始作俑者馬克思(Karl Marx)的哲學基礎正是「歷史辯正唯物論」。
香港人對圍牆歷史與其中之政治思想角力認識難免不深。事實上,《隔》本來就是一齣德國人拍給德國人看的電影,恐怕Peter Timm當初也沒想過此片會越洋來港上映。同行友人問,「圍牆都已倒下廿一年了,為何還以之做題材?」
原因在於德國一直進行名為Ostalgie的文化運動。Ostalgia由Ost(德語,東方)及Nostalgie(德語,懷念)二字拼合而成,字義彰彰明甚:懷念東德文化。事因其時表面說是東西德合併,其實西德幾乎是「吞併」東德,文化思想亦以西德為主導。德國統一後,部分人受資本主義剝削,開始思念過去社會主義的日子。《快樂的謊言》即為Ostalgie下的典範作品之一。
《隔》無疑是回應Ostalgie的一種新嘗試。生於東柏林的Peter不時在片中流露出對社會主義德國的感情。惜畢竟這一段歷史不屬於港人,很多場面我們無法感同身受。再者此段歷史不過發生於1989年,與《歲月神偷》一類設定於60年代的影片相比,Mis en scène幾乎不會令觀眾有任何「懷舊感」。這樣一來,《隔》對港觀眾的吸引力就更弱了。
片末一幕,圍牆倒下前夕,東德官員還懵然不知,問示威者前面有些甚麼,為甚麼鬧哄哄的?
「前面有香蕉!」示威者答。
實情是當年香蕉東德短缺,西德充裕,不少東德人衝越圍牆後,紛紛買蕉,引發全城搶蕉潮。有學者甚至形容圍牆事件為「香蕉革命」。
不諳德國歷史的港人,又怎會明白背後啼笑皆非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