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新海誠 動畫界村上春樹的誕生


2011-08-30

新海誠 動畫界村上春樹的誕生

如果說「命題向外」(從自己到他人、從人到大自然)是宮崎駿動畫的特徵,那新海誠的作品便恰恰相反。

這位七十後新星的名字,或許在香港未算太耳熟能詳(有人甚至以為新海「城」是個樓盤),但他很可能成為下一個宮崎駿,或者像他鍾愛的作家村上春樹那樣,成為後現代日本動畫的旗手。

當然他自己是不願與村上或宮崎或任何人比較的,這也是獨斷獨行的後現代藝術家的一點共通之處。

《挪威的森林》中,渡邊君因直子之死在海邊嚎哭,是電影臨近尾聲的高潮。

不僅直子,很多人都死了。木月、小林綠的父親、初美……「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是一個關於生死的故事。

《追逐繁星的孩子》亦是以生死為題。

追逐不到的繁星

故事講述平凡少女明日菜某天被怪獸襲擊,幸得從Agartha 而來的少年瞬所救。正當二人互生情愫,瞬卻毫無先兆地「消失」。在明日菜追查下,她的老師森崎龍司告訴她關於Agartha 的神話故事。原來森崎為使其妻死而復生,已研究Agarth a 傳說多年。二人目標各異,但方向一致,於是一同來到異世界,展開冒險旅程。

地下世界Agartha 沒有天空,也沒有「繁星」。「孩子」們追逐的,是隱喻為「繁星」的無法觸及的東西。

「最初電影名稱不是這樣的,叫做『さよならの旅』(暫譯:訣別的旅程)。

但感覺有點太直接了。一直到製作末段,才改名為『追逐繁星的孩子』。」新海誠回憶道。

「今次的作品中,各人所追求的,均是無法得到的東西,就好像星星一樣。對明日菜而言,瞬可能是那顆星,森崎的則是其亡妻。無論他們有多努力,始終還是追逐不到。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活下去的。哪到底如何活下去呢?我想談談這樣的問題,所以寫下『追逐繁星』。至於『孩子』,森崎也包括在內。這裏說的並不是外表,而是內在。」

角色之間既遠且近

《追》與村上春樹作品扯上關係,並非偶然。新海誠的前作《秒速五厘米》,已有不少人說「感覺很村上」。《秒速》主角獨坐火車使人想起《舞舞舞》,與心愛多年的女孩失之交臂則可對照《遇上100%的女孩》,一幕幕場景均淡然滲出「村上味」,訴說着後現代社會的孤獨與無常。

新海誠是看村上春樹長大的。村上的小說,曾是他的人生教材。

「記得看《挪威的森林》時我還是高中生,有很多看不明白的地方。大學時重看,才感受到它的趣味與奧妙所在。」新海誠說, 「那時我雖然反覆讀過這本書很多遍,但仍不明白為何直子要死去。」「後來,我自己也經歷了生死之事,才明白直子的心情。」二十二、三歲前後是新海誠讀得最多村上春樹的時期。「那時候無論戀愛、工作,以至人生方向的疑惑,均在村上春樹的小說中找答案。」他自言現在對村上的「沉迷」已不如昔日強烈,但這位心靈捕手對新海誠影響之深,是難以言喻的,而這亦直接造成了他與宮崎駿式動畫迥異的風格。

宮崎駿的動畫多有濃重的現實主義味道──批判社會(人類的貪婪─《千與千尋》;對環境的破壞──《風之谷》),善惡鬥爭分明(傭人阿春──《借東西的小矮人》vs 小矮人Arrietty)。這些元素在後現代作家如村上春樹的作品中,並不多見,比方說最新鮮熱辣的《1Q84》中,就沒有一個「純壞蛋」的存在。

新海誠的新作《追》類近於《1Q84》,沒有社會批判,也沒有「純壞蛋」,一切均以「個人」為依歸。片中每個角色都有着推動自己行動的目標,這些目標沒有一個一致,今天明日菜和森崎要走一樣的路,他們便是「同伴」;明日他們隨時可以互相傷害,變成「敵人」。

「作品沒有那種『集合大家力量共渡難關』的情節,角色們也是零散的,並有着微妙的距離感,既遠且近。」他認為, 「團結一致打倒敵人」的價值觀並不重要, 「《追》雖然是冒險動畫,但我想說的是一個人獨個兒擁抱什麼思考,最終找到某些正面東西的冒險故事。」

首次執導長片

其實從新海誠的成名作《星之聲》那導演、編劇、作畫、美術、剪接全部一腳踢的製作模式,已可預視到其創作的「個人化」傾向。即使到現在的《追》,新海誠還是沒有成立工作室,只獨立組織班底製作。將來會否希望「做大」,成立像Gh ibli一樣的公司?新海誠說「還不是很清楚」,只強調他與Ghibli方向不同,無法比較。

不過新海誠亦坦言喜歡宮崎駿作品。今次《追》的人物設定便有着Ghibli 出品的痕迹。當然這種畫風也不是Ghibli 原創,而是源於「世界名作劇場系列」(為港人熟悉的有《長腿叔叔》、《神犬拉茜》等)。新海誠與Ghibli只是共同繼承了日本動畫的遺產而已。

至於音樂,有天門。這位經驗比導演還老的作曲家,從新海誠處女作《他與她的貓》開始便一直與他合作。訪問間,我告訴新海誠,他與天門的關係令我聯想起宮崎駿和久石讓。

「久石讓的音樂我也喜歡啊。」他說。「我也曾經請天門做久石讓那種音樂,可他不大願意。(笑)」「其實我與天門只合作了九年(從《星之聲》算起),而宮崎駿與久石讓都合作三十年以上了。要是將來也能像他們一樣工作下去,我也會很高興。」誠然,新海誠在老師傅面前,還是個後輩而已。訪問當日,他以一身便服赴會,沒有架子,也似乎不知道自己在香港名氣有多大。當我告訴他香港甚至有舞台劇的劇名模仿《秒速五厘米》時,他有點愕然:原來日本以外真有這麼多粉絲!

他確實是一個成長中的導演。

「其實每次有新作推出,我都會覺得是最好的。每當我重看以前的作品時,總會發現很多不足之處,覺得很尷尬,所以其實我是不喜歡看舊作的。(笑)」《追》是新海誠首部長達兩小時的長篇動畫,過去他最長只做過約一個半小時。「感覺就好像首次真正執導一樣,學到的東西很多,製作過程也很快樂。

「『原來動畫是這樣做的!』我甚至不時會有這樣的感覺哩。」更多精彩訪問及電影片段,請即登入《信報》視聽頻道觀賞:http://www.hkej.com/template/m ultimedia/php/index_video.php楊天帥gyeung@hkej.com攝影:郭錫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