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從歧視到熱捧──回顧中國郵票興衰


2011-07-28

從歧視到熱捧──回顧中國郵票興衰

「以前港人集郵,主要收藏英聯邦郵票,一來因為她是宗主國,二來這些郵票的刻板多較精緻。」中國郵學會(中郵會)理事長高光亮娓娓道來。

「其時儲中國票,很容易被質疑左傾;儲台灣票,又會說成親台。」文革時期,集郵被視為資產階級玩意,一度被共產黨禁絕。奇就奇在,香港的左派書店卻會「唱反調」,售文革郵票。「因為文革郵票十有八九有政治宣傳成分。」「當時,連行入去(左派書店)都會感到『不方便』!」「七十年代尼克遜訪華後,一度出現中國熱。那時文革早過,郵票的題材也變得多樣化──國畫呀,熊貓呀。於是,中國郵票也漸漸受歡迎起來了。」半世紀過去,2011 年6 月初,中郵會辦第三十九屆郵展;8 月3 日香港郵學會(西郵會)的東亞郵展又將開幕,兩者均以中國近代史為題。

後者展出二十多個、共二百多框曾在世界集郵大賽中獲獎的郵集。與動輒展出近千郵集的世界郵展(World Stamp Exhibition)相比,規模不算大,但多個曾奪金獎及大金獎的中國郵集共濟一堂,則屬全球首次。當中更有最少五成郵品從未於港展出。

首辦東亞郵展

集郵與體育世界有點近似。奧運會四年一度,世界集郵大賽(World Stamp Co mpetition)亦如是;運動競技有亞運,郵票亦設亞洲郵展。惟獨那近日因混賬而受關注的東亞運,集郵界則付之闕如。

有見及此,去年12 月,香港郵學會、澳門集郵協會、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中國)及中華集郵團體聯合會(台灣)也來湊熱鬧,共襄大事。第一屆東亞郵展便應運而生。

首屆東亞郵展於香港舉辦,主要展出截至1949年(即中華民國及「新中國」成立之年)的郵票,總值逾5 億港元。

「第一次在香港辦,是為避免政治色彩。中國與台灣都不合宜,澳門又太小了。」東亞郵展主辦者、西郵會副理事長Anna Lee 說。一如高光亮言及的五六十年代,郵票既為「國家的名片」,總脫不掉政治的外衣。

比「最早」更早「上海大龍」先講一個郵票愛好者耳熟能詳的故事。

在1837 年以前的英國,郵遞由收信者付費。其時郵資昂貴,寄一封信最貴竟要17 便士,而一個普通工人的月薪也不過18 便士而已。信到卻因無力支付郵資而不得不退回的情況時有發生。一天,英國人Rowland Hill 走在街上,見有郵差送信給一女子。女子接信,瞥了一眼,又復還給郵差。Rowland Hill 好奇細問下,方知此信由女子的未婚夫寄來。兩人家貧,付不起郵費,竟巧妙地發明出一種寫在信封上的暗號,互通消息。此事令Rowland Hill決心改革郵政,終於研究出「郵票」這項偉大發明。

三年後,世界首枚郵票Pennyblack(黑便士)面世。翌年,香港島「有幸」割讓給英國,成立郵政局(時人稱為「書信館」),成為最早使用郵票的地區之一。

然而,一直到1862 年,香港才推出首枚郵票。滿清則更遲了,到1878 年第一枚郵票才面世,那就是有名的「大龍郵票」(不過世上卻有一款中國郵票,名為「上海大龍」,可追溯至1865 年。箇中原因,卻是為何?看官還請移目圖一。郵票志趣,正在於史地考古也)。

從上可知,郵票生於西方,長於西方,後始東傳。不難想像,集郵本也是洋人玩意。然而,此種「嗜好的帝王與帝王的嗜好」(The King ofhobbies and the h obby of Kings)傳入東方後,發展迅速。1879 年中國《申報》首刊郵票廣告;19 18年中國最早的集郵雜誌《郵志界》出版;1921 年香港成立首個郵會「香港郵學會」;1922 年中國第一個集郵團體「神州郵票研究會」也在上海誕生。

Anna Lee 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間,中國郵票的收藏家仍以外國人為主。

然而中國人對集郵的興趣亦見漸濃,終至1966 年文化大革命結束。集郵被禁,直至1982 年,中華集郵全國聯合會成立,始恢復其合法地位。

郵票社:不做中國郵票無法生存九十年代起,香港集郵風氣開始蓬勃,頂峰於回歸前夕。那年頭,不論港人、澳人、內地人,大人細路,一股勁兒炒賣回歸票、女皇頭,熱烈程度與今日炒賣iPhone 大同小異。

「炒得太厲害了,根本不值這個價!」楊氏集郵公司老闆楊德評道。他是本地著名郵票收藏家楊乃強之子,其主理的郵票社已有五十二年歷史。

「1997 到2004 年是低潮,SARS 時情況最壞。

」中國以香港回歸為題推出的郵品,發行量逾億,供過於求,於是貶值。事實上,中國大陸濫發郵票的問題一直是郵市長期不振的原因之一。去年,中國政府交通運輸部發布了《郵票發行監督管理辦法》,控制郵票發行總量,情況才改善過來。

楊德說,近年幾乎所有客人都買中國票, 「西方的(郵票)十年來(價格)未有升過,只有中國的(郵票)具投資價值。連外國人都儲中國票啦」!

然而,至目前為止,中國郵票價值仍遠低於歐美。現時拍賣價最高的中國郵票是「紅印花加蓋暫作小字當壹圓」【圖二】,全球僅有一個四方連及約三十枚單張。2010 年1 月底,其中一枚曾以480萬港元價格成交。而全球最貴的孤品(即只有一枚)郵票「The Treskilling Yellow」,1996 年則曾拍出近1800 萬港元天價。

此票於2010 年曾重見於市場,儘管確實賣價沒有公開,但拍賣行宣稱比1996 年價更高。由此可見,中西郵票市值有一段頗長距離,從中不難窺見中國郵票的升值潛力。

「除非中國經濟突然轉壞,否則投資中國郵票,不會有什麼風險。」楊德說。

其新遷至遠東大廈的店舖櫥窗上,十有八九是中國郵票,我很難得地找到一張戴安娜王妃式樣。

「還有賣外國郵票哩。」我說。

「可少人問津了!」楊老闆道。「以前郵票社全世界的郵票都賣,現在一律主要經營中國郵票。你只賣香港、外國那些,根本無法生存。」收藏家:郵票有什麼好看!

收藏與投資關係糾結,乃意料中事,然未想到後者之影響竟如楊德所言般具壓倒性。難道集郵不是一種哲學、一種情趣嗎?

「郵票本來就不應該升價的。」Anna Lee 道。「因為集郵是一種嗜好,不是商品交易。中國人最愛炒賣,不是炒期貨就是炒股票,香港人也一樣,把郵票當股票,這是不對的,會傷害這種嗜好。」集郵不僅是Anna 的嗜好,更是她的工作。

她是專門經營郵票拍賣的「華郵有限公司」主人。

「集郵者需要有一定文化水平。他們不僅是收藏家,更是研究者。郵票不同於古董、藝術品,不會買回來,叫三五知己一同欣賞。幾千萬買一隻郵票,『矇查查』有什麼好看呢!買來一幅畫,可以說很漂亮,很喜歡,但無人會買一隻郵票,看着說漂亮。你看,還倒轉了(她指向孫中山紐約版中心倒印十方連【圖三】) ,郵票怎會漂亮? 不makesense。」「郵票重要的是它的故事。書畫講神韻,郵票看歷史。」東亞郵展沿用世界各大郵展慣例,參展者的機票、住宿一律自費。有別於ARTHK 一類Art Fair,郵展幾乎沒有商業元素,展品不賣。然策展人、集郵家樂此不疲,不怕花錢,不怕出力,就怕你不欣賞。這種熱情又該當如何用投資價值解畫呢?

楊天帥gyeung@hkej.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