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7
長笛獨奏家Sharon Bezaly 為樂器歧視平反
Sharon Bezaly 擁有數不清的名號。平實的有「世上最好長笛手」、「神賜給長笛的禮物」等, 浮誇的則數「長笛的Vladimir Horowitz」(一位傳奇鋼琴家)、「長笛的David Oistrakh」(一位傳奇小提琴家)。猶有甚者,法國媒體le Monde de laMusique竟稱Sharon為「長笛的Paganini」。
長笛獨奏家本已不是常見,受如斯簇捧者,更是絕無僅有。是以當早前得悉她應香港城市室樂團之邀來港演出,便覺這個訪問機會,不可錯過。
學習三年登台表演
訪問在Sharon 吃早餐時進行。因擔心趕不及三個多小時後的班機,她頻頻看表。
1972 年生於以色列的Sharon,現長居瑞典。對於長笛,她可謂一個天才。11 歲才開始學習,14 歲便登台,與以色列愛樂合演協奏曲。接觸長笛以前,她只不過是一平凡小女孩,閒時跟朋友玩、打網球、游泳、聽流行曲。不特別喜歡音樂,甚至覺得古典樂無聊。母親是鋼琴手,但Sharon 對鋼琴興味索然。
「或許因為太容易擁有罷,所以無興趣。」她自稱從沒有很努力地練習長笛,因為「這不是一件要長時間安坐苦練的樂器。」「我也不知為什麼學了三年就可以表演,當時只覺得這是再自然不過。」沒有轟天動地的經歷,也沒有百折不撓的故事。
「或許這就是長笛罷。」高校生涯過後,Sharon 考入名校巴黎高等音樂院,並以長笛及室內樂第一獎的優異成績畢業。其後她擔任薩爾茲堡室內樂團長笛首席,1997 年離開,與瑞典唱片名廠BIS 簽約,正式展開其獨奏家事業生涯。
長笛小眾源於歷史
數周前,陳輝陽曾撰一文,說其鋼琴老師認為手風琴「so boring」,而他本人則反對, 「你沒有選擇手風琴做你的愛人,你又不是別人……這叫樂器歧視……」長笛雖不及手風琴冷門,然歸類為非主流,恐怕誰都不會有異議。追根究柢,是因為長笛也so boring,還是它慘被「樂器歧視」?
Sharon 把答案歸結於歷史。十九世紀浪漫時期,長笛曾遭受音樂家冷待,大部分人批評其音色與技巧局限,不足以表現浪漫主義音樂深邃的感情。
Sharon 要證明,其他樂器做得到的,長笛也能做到。
「我想,一個演奏者有責任輔助在世的作曲家創作。我的最大目標,正是為長笛爭取更多樂曲。」Sharon 嫻熟的循環呼吸技藝,最為樂評人津津樂道。簡單而言,循環呼吸是指吹奏樂器時,把最末一口氣留在口腔,徐徐放出,同時吸氣。順利的話,在前一口氣呼完的同時,新吸入的便可緊接補上。這技藝打破了管樂因要吸氣無法連續吹奏的先天困局。
其高超的演奏水準(或許再加上她是BIS的老闆娘)令不少作曲家趨之若鶩,紛紛為她量身訂造新作。2008 年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鍾耀光便曾為她寫過一首長笛協奏曲,此作於翌年收入專輯《胡旋舞》中。
世界知名作曲家包括Sofia Gubaidulina、Kalevi Aho、Christian Lindberg , 以及剛成為首位奪普立茲獎的華人音樂家周龍,皆為Sharon 寫過作品。至今特意獻給Sharon 的協奏曲,有達十七首之多。
說到這裏,Sharon 再看表,並終於按捺不住,問我和城市室樂團的職員,會否趕不及前往機場。我們說,坐的士去中環轉機場快線,轉眼就到,不必擔心。可Sharon 有點焦躁,她信不過機場快線,認為應該坐的士。儘管我說,塞車的話會很麻煩,然而她堅持己見。
討論氣氛已變,訪問不得不收場。
我說: 「最後一問。來來去去,話題都是圍繞長笛。到底為什麼非長笛不可呢?這種樂器對妳而言,有何吸引力?」她頓了一下,答: 「這個時代,生活忙亂,每個人都面臨好大壓力。如果你有機會去音樂會,在一兩個小時內,什麼都放下不想,只享受音樂,這是非常美好的事。」「其實我只想透過音樂,令人愉快,什麼樂器都沒有所謂。」楊天帥gyeung@hkej.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