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國父」逝世後的命運——辛亥百年回顧


2011-01-10

「國父」逝世後的命運——辛亥百年回顧

「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和啟發……孫中山先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聲勢浩大的工農運動是革命的堅定力量。他在我們黨的幫助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實現國共合作,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進。」江澤民於1996 年一次演說中道。

「孫中山先生確實與中國共產黨有過關係。這個關係,雖然前後只維持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就隨着孫先生的逝世而終結;但因這個關係留下了過於沉重的影響,太多可以被利用的空間,特別是為製造歷史謊言和政治謊話。」異見人士辛灝年則如此認為。

辛灝年對孫中山的態度,終究還是正面的。政治評論員曹長青對他則嗤之以鼻,他在自由時報專欄中批評: 「孫中山為了目的不擇手段,還體現在用出讓本國領土,換取外國的支持。史料證實,孫竟游說日本,說如獲資金等支持, 『滿蒙可任日本取之』。『日本如能援助中國革命,將以滿蒙讓渡與日本。』」除他們三人外,自孫中山1925 年逝世後,還有無數人曾評價他、解讀他、利用他。他們有的是學者,有的是政治家、文化人。這些專家說的,都是事實,而事實永遠為說出它的人服務。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周年,孫中山生前的人生,讀者應知道得很清楚了,讓我們藉此機會,回顧他死後的「人生」,是如何被三地的掌權者與欲掌權者安排、論述、編寫。

三地國父印象各異先從「我們的國父」說起。

對台灣人來說, 「我們的國父」一直是孫中山;對大陸同胞而言, 「我們的國父」近來是孫中山;而對於香港人,「我們」則從來沒有「國父」,只有孫中山先生。

「以前共產黨不叫孫中山做國父,只稱他為『革命的先行者』。」將為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任教「辛亥革命之回顧」的中國史學家蕭國健教授說。「因為對他們來說,1949 年才是『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誰是『國父』?共產黨另有意見。」「然而,中共政府因要『破除個人崇拜』,一直沒有提出(誰是國父的)意見。」他道。「近年內地講『大中國』,問題就來了。假如台灣回歸,這個『大中國』的創始人是誰?於是,共產黨在近年,終於也開始稱孫中山為國父了。」在香港,公眾普遍對「國父」此稱謂感生疏、不習慣。原因無他,回顧過去,教科書、老師、電視節目,無一不稱他為「孫中山先生」。以「國父」相稱的,少之又少。

蕭教授說: 「殖民地時代的教育及文化控制,令我們到今日都不會尊稱孫中山為國父。」作家陳雲於《中文解毒》中提到,港英政府為淡化港人國家意識,以「市民」一詞代替「人民」及「國民」。如此推說, 「國父」一詞無疑更碰不得。況且對手持BNO 護照的港人而言, 「國父」是誰,一時也不易說清。

即使在中華民國(即台灣),獲選為首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國父理應當之無愧,然近來其地位也遭不少專家動搖,如曹長青便認為: 「對台灣來說,國父一說更是荒唐,因孫直到去世,台灣都還屬於日本。孫當時建立的中華民國,並不包括台灣。國民黨硬在台灣建「孫中山國父紀念館」,實為政治滑稽劇。」上月重演的《青年孫中山在香港》之《旭日》音樂劇編劇蔡祖輝認為,孫中山在過去,確有被政治家抬高、神化之嫌。

孫醫生而非孫博士

「坊間說孫中山讀醫時科科一百分,其實根本無這樣的事。」蔡祖輝說。「其實他Surgery 一科成績只是pass,比(同屆同學)江英華差。」蕭教授亦道: 「紅樓(位於屯門的歷史建築)稱孫中山為博士,其實他根本不是。其Dr.的稱謂,不過指醫生。有人說,孫中山成就大,稱為博士也是理所當然,這種講法更說不通。」他認為孫中山被英雄化,是因為當時政治需要。

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韋慕庭(Martin Wilbur)在《孫中山傳》中說,共產黨能在中國發展,一大關鍵在於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是以即使在「國父」稱謂上有猶豫,共產黨終究是尊重孫中山的。是以中共紀念「國慶」時,他們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豎立孫中山的巨幅畫像,跟毛澤東並列。

國民黨方面,曹長青則認為,蔣介石推崇孫中山,為的是強調他的權力正統地來自孫中山。「另外,孫中山確立的『一個領袖,一個政黨,一個主義』的黨國體制,更有利於蔣家王朝的專制統治。」去世後被捧成神,完成了其「歷史任務」後,孫中山又復被拉下凡間,重新做人。近年關於辛亥革命及孫中山的研究日益蓬勃,有學者翻查舊賬,聲稱孫中山於革命的功勞遠比一般人認為的要小。更有人稱,孫中山一生女人甚多,感情關係糾纏不清,實在枉稱國父。

建國有功非孫一人

「關於辛亥革命,學者開始關注孫中山以外的人,例如王興。有人說,假如沒有王興,誰在革命前線帶隊?」香港歷史博物館助理館長陳成漢說。

陳成漢曾負責「孫中山紀念館」的籌建工作。他現在正為3 月起舉行的「辛亥革命百周年展」做準備。他表示,該展覽的焦點將不會是孫中山,而是辛亥革命與其他相關人物。

「革命不只因為孫中山的努力,而是由很多因素形成。即使是十月十日革命爆發,也屬身在海外的孫中山意料之外。他也是翌日閱報,才知悉革命開始。」他說。「革命於武昌發動,其後陸續響應的新軍將領與立憲派功勞,也不可抹殺。」不過無論如何,陳成漢認為孫中山的地位無可取代,對他的國父地位,亦絕無質疑。

「其實,何謂國父呢?我以為這就是一個國家的創始人。」蕭教授道。「所以如果你問我,孫中山能否稱為國父?我認為亦無不可。因為他確是創辦了同盟會。

就好像做飯,無論後人如何加鹽加醋、炒出揚州炒飯,首個種米的人,我們都要紀念他。」「我本人對孫中山,也是尊崇的。不過要是你說他一手創建中華民國,那這功勞就未免太大了。那是許多許多人的努力。」

* * *

2011 年,孫中山死後的人生仍然繼續。

辛亥革命百周年,哪裏少得他的份?這位歷史風雲人物的最新任務,是促進兩岸關係。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主席周鐵農已明言,希望藉紀念辛亥革命及孫中山,「為祖國和平統一事業作出新貢獻」。

去年4 月,台北與大陸湖北省政府合辦「辛亥百年頌中山──孫中山與湖北特展」;9 月,台灣台北國父紀念館又與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協會合作,展出「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紀念珍郵展」,由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出席開幕儀式;10 月,香港台灣工商協會董事陳自創更建議兩岸三地設孫中山和平獎,與西方的諾貝爾獎競逐和平的話語權。

我想起孫中山臨終的名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國父,辛苦你了。

楊天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