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3
2010十大文化事件回顧
一年既終,又到回顧時。在過去一年本地文化界似乎相當熱鬧,既有動起來的「清明上河圖」來港,引起全城撲飛潮;還有西九新的設計方案「公眾參與」,熱話不斷;這邊廂有去世十多年的「祖師奶奶」新書不斷出版,那邊廂有經營數年的中英文化雜誌宣告停刊……本報副刊編輯部選出過去一年的十大文化事件,有引起討論不斷的,也只有文化界小圈子才留意到的。十大事件既是一個總結,亦希望藉此思考,文化,關我咩事?
1.文化界力撐菜園村
全年本地見報次數:逾2200次因廣深港高鐵計劃而被政府「勒令」清拆的菜園村,自2009 年上半年開始受本地傳媒關注。到了2010 年,因文化界高調反高鐵及反清拆菜園村,使事件進一步演化成為全城關注的社會事件。
在菜園村的清拆攻防戰中,坊間不少論調─或輿論─都企圖將矛盾指向菜園村村民不滿賠償過少,但在政府的多次清場行動中,除了菜園村村民守護相助,亦有一批熱心社會人士參與其中,成立菜園村關注組及支援組等組織,不但幫助村民爭取應有的權益,同時亦藉此展開各種嘗試,包括推廣有機耕種、關注農村人文生活等。除此外,雖然沒有站在抗爭最前線,但不少藝術家亦聲援菜園村,如謝至德便在菜園村舉辦攝影展。
至今政府仍不時有「清場行動」,但「先建屋後搬村」的承諾一直沒有兌現,民間對於菜園村的關注亦沒有間斷。
菜園村從一個政府政策失當的個案,演變成社會抗爭事件,進而成為探討生活、城市發展、文化等多重議題的個案,亦因而被編輯部選為2010 年度文化事件之最。
2.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再起錨全年本地見報次數:~3390次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West KowloonCultural District)早於1998 年已由當時行政長官董建華宣布發展,後曾經幾許波折, 2006 年,整個發展計劃在一片爭議聲中更遭「推倒重來」。
2010 年係西九文化區重新起錨的一年。先有首階段公眾諮詢結束;繼而是西九管理局董事局委任謝卓飛出任行政總裁;8 月20 日,分別來自李嚴建築師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 和Office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的三個概念圖則方案公開,並於第十二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展出,令西九進一步受世界文化界關注。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將於本月落實設計方案。展望今年,西九議題亦會繼續成為文化界以至公眾的焦點。
3.街頭表演藝人蘇春就無罪釋放全年本地見報次數:~70 次今年五十歲,別號「有趣先生」的蘇春就曾多次於演出時遭保安驅趕及警察檢控。今年4 月6 日在銅鑼灣記利佐治街表演時,引來五十到八十人圍觀,再次被控阻街。
他的個案掀起文化界人士就街頭表演「是否等同行乞」及「會否對路人構成滋擾」進行熱烈討論。9 月10 日,裁判官引用《基本法》第三十四條,指本港有文化及藝術自由,裁定蘇春就罪名不成立。
此案例一出,即意味本地表演者在公眾地方推廣藝術將有更大自由。警方事後亦發出內部指引,建議前線執法人員即使接獲投訴,亦須因應實際情況才決定是否檢控表演藝人。
4.清明上河圖來港展出
全年本地見報次數:~840 次「智慧的長河」(電子版《清明上河圖》,下稱「智」)【大圖】於上海世博結束後來港展出,不少香港市民趨之若鶩。該展覽三星期共二十一天內共吸引超過九十萬名觀眾進場。
「智」係中國館鎮館之寶,長一百二十米、高六米,比原作大三十倍,以投影方式播放展示。圖中人物均可活動,天色亦有晦明變化,以四分鐘為一晝夜循環。
雖然策展團體力求讓觀者藉「智」加深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在港展出時更苦心經營,加設展板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背景和分析畫中的內容和技巧,然仍有不少學者及市民觀後認為「智」名比實大、教育意義不足、未能提升市民對國家的認同感。
今年「智」將於中國館延展期內繼續開放予國民參觀,至5 月31 日止。
5.上海世博香港設獨立展館全年本地見報次數:~1310 次上海世博中,香港亦有設獨立展館,連同最佳實踐區香港展覽,一百八十四天的展期中共接待了超過三百三十萬參觀人次。該館以「無限城市──香港」為題,樓高三層,佔地面積約六百平方米,建造費達3 億元。
不少港人對香港館整體而言感失望,主要原因在於內容不足。專欄作者彥火就形容該館「除了以熒光幕、投影機介紹香港的機場、交通和通訊,另加濕地公園外,別無所有。」蔡子強亦認為相較於沙地阿拉伯館的全球最大I-MAX巨幕等高科技影院,香港的3D 電影只能敬陪末席。
香港館現正進行拆卸,部分展品將由籌建中的世博會博物館永久收藏。
6.廣州亞運與申亞風波
全年本地見報次數:~16480 次從港府提出申亞開始, 「亞運」此關鍵詞就頻繁出現於各大報章的港聞、政治、文化等版面上。
1 月,曾德成開始鼓勵大眾對申辦2019 亞運(後改為2023)多加討論,達成共識。數月過後, 「共識」大致成形,幾乎是一面倒的反對聲音。原因主要為300 億元費用高昂(其後預算多次變動,先是450 億元,後又縮至140 億元)、過去曾敗於多哈、無助體育發展等等。
討論在11 月廣州亞運後趨白熱化。港運動員本屆取得四十面獎牌佳績,黃金寶等多個運動員以多種形式,對議員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爭取他們對申亞的支持。然各大政黨包括曾一度傳聞會轉軚的民建聯亦聲明立場不變。
本月14 日,政府將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現階段看來勢是鎩羽而回了。
7.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
全年本地見報次數:~830 次今年是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這位傳奇女作家儘管已離世十五年,仍引起全球文化界、學術界的廣泛討論。繼去年遺作《小團圓》面世後,今年香港大學及皇冠出版社亦先後推出中文及英文版的《雷峰塔》( The Fall of the Pagoda)及《易經》( The Book of Change)。
本地多間大學為張愛玲舉辦展覽及學術研討會;張愛玲的經典作品《金鎖記》亦由台灣國光劇團以京劇形式演出;浸會大學甚至在5 月搞了個「印象.張愛玲.首屆繪畫獎」。
與張愛玲相關的多項活動,掀起學術界一股鼓「張學」熱潮,不過知名學者李歐梵則對「張學」本身表示反對: 「我認為張愛玲應該是屬於每個人的,不要變成好像學界專家的私人財產。」8.藝發局與藝文雜誌百般恩怨全年本地見報次數:~110 次藝術發展局與藝文雜誌的爭辯,始於本年年初。文學雜誌《字花》申請第五年資助時遭削資。該雜誌隨即抨擊藝發局審批制度。藝發局回應指,《字花》在五份受資助雜誌中得分包尾。該雜誌編輯估計,真正原因在當局過於看重雜誌在市場自立的能力。
另一本藝評雜誌《文化現場》( C for Culture)則在本年2 月起不再獲資助。文化圈中有人認為這是雜誌經營不善之故,該雜誌搞手區惠蓮則歸因於雜誌批評政府的言論立場。
2010 年12 月,藝發局面見撥款申請人,《字花》編輯鄧小樺稱,當局終於肯為文學雜誌提供兩年資助。這「一點杯水車薪」的改善,係源於文藝界「集體聯署抗議」。
藝發局將於日內公布2011 年度審批結果。
9.八十後衝擊藝發局
全年本地見報次數:~50 次作為百多個法定和諮詢機構中唯一一個有民選代表的香港藝術發展局,其選舉制度及功能卻備受詬病。去年9 月新一屆的範疇代表選舉中,三名年輕人祭出「八十後文藝青年」的旗幟,高調參選,使向來不受注意的藝發局選舉成為一時熱話。
八十後青年鄧小樺(文學)、蔡芷筠(藝術教育)和葉浩麟(視覺藝術)的參選宣言中,直斥藝發局的弊端,希望藝發局能夠跳出「分餅仔」的角色,從文化藝術的角度給予政府政策指引。
三人的參選在文化界引起頗大回響,包括獨立電影導演崔允信宣布參選,與「八十後文藝青年」互相呼應;同時亦揭露藝發局在選民資格上的糊塗賬,包括藝術家不是選民,公園耍太極的師奶卻擁有投票權。此外,有參選者沒有政綱、不出席諮詢會等事,亦曾引來傳媒的注意。
是次選舉中蔡芷筠最後以十票之微險勝對手,順利成為藝術教育範疇代表,其餘兩位參選者則落選。
10.活化政策忙不停
全年本地見報次數:逾2 萬次繼「集體回憶」、「保育」後,本年度的香港潮語,該是「活化」一詞。
2010 年本港樓市急升,連帶舊工廈亦水漲船高。政府推出「活化工廈」政策,引致工廠大廈租金上漲,不少因租金相宜而進駐工廈的藝術家及團體,即時受到影響。
藝術發展局更因此政策發表聲明,指出租金較低的工廈有利藝術家進行各類型藝術創作及活動, 「活化工廈政策」可能會對文化藝術界帶來影響。
這邊活化工廈對文化藝術界的影響尚未解決,那邊卻有因創作而受惠的舊建築。電影《歲月神偷》揚威柏林影展,旋即掀起一股保育永利街的議論。永利街因電影在此取景而獲關注,更獲政府優待,剔出「重建」範圍,被劃為「保育區」。有專家建議將永利街「活化」為旅遊點。
然而「活化」口號喊得多不代表舊建築「活化」進度理想。被丟空七八年的中環街市將被「活化」為「城中綠洲」,然而樓宇「驗身報告」不合格,石屎老化、剝落及樓宇承托力不足等問題,影響「活化」進度。
反倒是前荔枝角醫院,火速被「活化」成為饒宗頤文化館。目前正加快「活化」腳步的,包括茂蘿街綠屋、上環嘉咸街和卑利街的百年市集等。
楊天帥 洪永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