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3
雙語玩家林沛理︰ 中英夾雜才是港人優勢
兩者均以教授英語為己任,這邊廂古德明視英語為敵國,加以征服;那邊廂林沛理(Perry)則與英文打友誼波,專欄名曰:英文玩家。
「嘿嘿,征服英語真的好荒謬。第一,英語如何被征服?第二,為何要征服呢?」林沛理如是說。
英語評港戲第一人
林沛理是文化雜誌《瞄.MUSE》前主編。他在本報撰寫專欄「英文玩家」及「我的中文老師」,前者上周集結成書。林沛理所為均與推動公眾中英雙語Level關係密切。
「我本身讀番書大,早在1985 年已用英語寫影評,刊載於《南華早報》,是第一個用英文寫香港電影的人。」他說。「我亦早已意識到基於自己的港人身份,英文寫作很難出頭。寫得再好,也不會是New Yorker。」「加上中國崛起,中文無疑有更大發展空間。於是我開始嘗試利用自己的背景,用中文以西方角度寫本土文化。」他的多年經營,在本地文化界頗受認同。前天Perry 就受任為藝發局委員之一。
「我在局外批評也好、局內決策也好,終究只想做好推動本土文化發展的工作。」他說。
「近年ADC(藝發局)明顯出現身份危機。希望我這類新聲音有助解決它那愈來愈Irrelavant的問題。」Perry 認為, 「本土文化」與殖民歷史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香港是世上最西化的華人社會,最大優勢便是英文水平出眾。英語可以助我們溝通、取得具價值資訊,甚至做一個更好的人──A better person。它是一種實用的工具。」然而,英語的usefulness,香港人似乎未能理解, 或者Not g ood enough。這是《瞄.MUSE》停刊為林沛理帶來的啟示。
文化人亦少認真讀
身為資深文化人,Perry 自言不會很傻很天真地以為在華人社會辦一本英語文化雜誌是easy job。無論是文化修養抑或英語水平,Perry 承認對有能力讀《瞄.MUSE》的讀者人數失算。
「讀者太少了,便是本地文化人,恐怕認真讀過的也不多。」他說。「正因為《瞄. MUSE》是英語雜誌,從2007 年2 月創刊到現在,它一直在香港文化界是Ou tsider,傳媒對它的重視也不足。」儘管在香港,英文似乎是一種equipment for living,日常生活中港人說話亦喜中英夾雜, 「曾蔭權與MC Jin 的那齣MV,最末一句就是『祝大家Merry Christmas andhappy new year』」,但Perry 認為港人對中英夾雜其實是表面接受,骨子抗拒。
「例如在中文文章中夾雜英語。你會發現,很多讀者其實並不接受。我們對這種寫作模式,包容性非常低。原因何在?因為香港人對自己的文化身份感覺曖昧,他們不知道什麼是香港人。」「很多人覺得,用英文寫作有種包袱,會使人回憶起自己曾經被英國統治。或者甚至乎認為,中英夾雜是挾洋自重的表現。」對Perry 而言,無論中英,只要能助他表達心中所想,能Enrich his own life,便會毫不猶豫地採用。「香港人有種心態好幼稚。例如電腦,你會因為抱持反美立場,而電腦又是美國發明而拒絕使用嗎!英語的情況正是如此。」至於在某報每日撰寫專欄「征服英語」的古德明,為何非要征服英語不可? 「說穿了好明顯其實是想征服西方,征服殖民主義。」他道。「然而其實這已成歷史。你還要征服它幹什麼呢!
」《瞄.MUSE》停刊沒有使林沛理灰心。他形容,這本雜誌只是他「個人實驗」的過程。實驗題目是: 如何發展一套中英混合使用的Style orFramework──不僅是語言運用,更重要的是思考模式。
對他而言,這種題目在東西交匯的香港研究,最順理成章。讀林沛理的文章,中文句子或詞語後再以括弧補上英語翻譯的寫作方式,俯拾皆是。
「如果有一日不必再用括弧,就真正是中英文不再分Self and Other,達至語文世界的大同了。」《瞄.MUSE》成為歷史,但Perry 依然在寫他那feast of lan guages 的食譜,Keep moving。
楊天帥gyeung@hkej.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