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2
電動車等你起跑!
幾個月來,電動車新聞不絕,昨日就有美國通用汽車增聘一千名技師及研究員,推動電動車開發工作;環境局長邱騰華又表示,截至今年11 月中,全港有八十五輛用於路面行駛的電動車,並將引入更多來港。
紅燈,旁邊線停着一輛跑車,駕駛席上是一個穿皮褸戴黑超的兄台。燈紅轉綠,轟轟轟三聲,跑車疾馳而去,留下一堆廢氣和我。真不明白這個年頭的後生,永遠愛作無聊的演出。鬧市裏好端端的開什麼跑車?
我一踩油門──其實應該稱為加速器,一絲超現實的「嗶」聲似有還無地傳來,我用8.5 秒加速到每小時100 公里,謙虛地越過那架太喧囂的跑車,順便送來清新而涼爽的風。我的車不排廢氣。事實上,就連死氣喉也沒有。
來到下一個紅燈,我把握時機,鬆開右腳,毋須踩Brake,車自動減速,整個過程順滑得儼如新鮮煉奶一般。車子前進的動能透過再生軔機(Regenerative Bra king)轉化成電,浪費的能源減至最低。
「兄台,你那跑車屁股放的氣,好臭。」後生趕上,我透過打開的車窗對他說。「見過電動車沒有啊?」
可來回東鐵線兩次
寶馬汽車企業及政府事務部總監GlennSchmidt 所言甚是:電動車的一大好處,是減輕駕駛者的罪疚感。這對既熱愛兜風又關心地球的我而言,特別中聽。
那位黑皮褸仁兄所作的「好事」,無疑是破壞環境的。
燃油車平均每走100 公里,便會產生19.4公斤的二氧化碳。相對而言,儘管發電過程亦會放出二氧化碳,但電動車每走100 公里,只需排放8.4 公斤二氧化碳,不足燃油車一半,環保得多。
此外,電動車亦完全沒有路邊廢氣排放(Roadside Emission),不會污染城市空氣, 有助紓緩令香港天空灰蒙蒙的光化霧(Photochemical Smog)問題。對駕駛者來說,電動車每100 公里僅14 元的燃料費,相較於燃油車的117 元,也便宜得多。
若說電動車是新科技,其實不大正確,因為它早在十九世紀已出現,並受廣泛應用。直至比它更高功率及更方便的內燃機(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ICE)流行,電動車才開始被雪藏。
近十多年,公眾開始關心環保,電動車得以重見天日,但技術上仍不足令其配合公眾日常需要, 故始終無法普及。去年理大與EuAuto 合力研發的電動車My Car ,就因未能安裝冷氣及無法行走太斜的路面,不獲公眾青睞。
電動車活動在香港一浪接一浪。先有寶馬舉行的「InnovationDays 2010」, 然後是上月初的「低碳之城─2010 氣候變化國際會議」,還有「香港電動車巡遊暨展覽」,展出包括跑車、小巴、電單車、雙層巴士等五十輛新款電動車。
我親身試玩過的那部寶馬
MINI E,馬力就達201 匹,最快兩、三小時便可充滿電,能走約175公里,即大約來回東鐵線2.5 次,對一般本地用家而言已足夠有餘。
電動車準備好起跑了,但聯合國仍估計,到2020 年全球路面上只有5%到15%的車輛以全電力推進。為什麼呢?
因為科技變得雖快,人的心態相對要變得慢得多。
方才提到的寶馬MINI E,其實只屬試作型號,不作公開發售。不過像我愛車又愛地球的讀者諸君,不必眼紅。電動跑車Tesla Roadster、日產的LEAF、三菱的i- MiEV 等已推出,其他車廠亦各有開發大計,不久將來電動車的選擇只會愈來愈多。
關鍵在於政府支持
然而電動車要成為全世界主流交通工具,仍需解決許多問題,如其電池原料鋰(Lithium)的匱缺、電力供不應求等。不過這些都是小問題,最大的問題仍是「人」。
要說服駕駛者改用電動車,必須打破他們對電動車的迷思,不少人仍擔心電動車會忽然「跪低」──電動車的可靠程度其實已與燃油車看齊;急需用車但無電時,如何是好? 「快速充電」(Quick charge)技術讓電動車的充電時間縮減到兩至三小時。要增加用家對電動車的信心,需透過長時間推廣,才能成事。
此外, 「雞先還是蛋先」的問題亦是阻礙電動車普及的一大障礙。充電站、泊車處等各種配套一日未完善,公眾就不會有信心購買電動車;但電動車一日未普及,提供配套措施的商人又不願做前景未明朗的投資。
誰也不敢踏出第一步,政府的推動就至為關鍵。商界環保協會行政總裁譚安德博士(Dr.Andrew Thomson)就建議政府可劃分零排放區域(Zero Emission Zone ),或在部分路面向燃油車輛收費,鼓勵公眾轉用電動車。
目前政府已有豁免電動車首次登記稅的政策,然而仍有一些舊例,政府務須修訂,如現在車主仍須為每輛電動車申請「快速公路許可證」,才能行走高速公路。
環境局聲稱待電動車數目增加,才考慮修例,這明顯又是重回雞與蛋的問題。電動車連上公路也得審批,試問又如何吸引駕駛者試用?
楊天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