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退休再戰職場 你點睇?


退休再戰職場 你點睇?

從前,公公婆婆愛說:「哎呀,捱乍幾霎年,警係想享下千福啦!」(哎呀,捱咗幾十年,梗係想享下清福啦!)清福者,清閒的福分也。

今日香港社會變了,「清福」二字漸少聽聞。參觀過香港首個長者就業博覽會後,我更肯定,不少老人家對晚年生活的態度已是今時不同往日。清閒未必是福也。

奧海城二期不算太大的展區中,參觀、求職者絡繹不絕。當中許多看上去只年約五十多歲,實難稱為長者;也有些雖已一頭銀髮,卻依然「鬥氣十足」,填表應徵,逐個攤位查詢工作詳情,魄力不遜有採訪任務在身的筆者。

是次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下稱耆康會)主辦的長者就業博覽,共提供二百五十個職位,月薪由5800至11000元不等。不少招聘攤位負責人表示,反應比預期佳。有僱主更稱,僅一個上午便派完所有招聘表格。

清閒未必是福

耆康會主席麥建華直指,長者就業在港不普遍,與傳統中國思想認為長者工作等於「辛苦命」不無關係。

「這想法在上一代或許還對,因當時長者健康狀況不如現在好。今日醫療發達,長者活力大大提升,很多人即使到了六十歲,仍然希望工作,絲毫不覺辛苦。」麥建華笑言,「以前有長者活到百歲,會收到英皇電報祝賀,是一件大事!今日呢,耆康會百歲以上的會員,多到一架小巴也裝不下。」「香港人平均壽命分別為男八十二歲、女八十七歲,假設一個人六十歲退休,他豈不還有近三十年時間!」麥建華道。「所以我們總說,退休不是人生的尾聲,而是生命下半場的開始。」享清福好比吃白粥,偶爾來一碗,滋味無窮;可要吃足三十年,無疑是一種災難。難怪該會一項調查顯示,71%長者認為退休後生活平淡乏味,63%覺得失去工作中得到的認同,62%失去自我價值,其結果不無道理。

從事LED產品業務的偉基工程於是次博覽招聘推銷、維修及安裝人員。推廣主任伍偉賢說,自己便是退休後再就業的好例子,「我本身是公務員,2002年『肥雞餐』退休時,只五十多歲。」「我有魄力、有能力,為何要在社會消失?我有一句座右銘,叫『退而不休、再戰江湖』。你看我『擒高擒低』又得,維修保養又得,哪裏像六十歲呢?」麥建華表示,是次博覽對象並無年齡限制,「基本上五十歲以上我們都很歡迎」。

倘讀者諸君是年長一輩,恐怕要嚇把冷汗。「怎麼,我也算是長者?」大概你們會這樣想吧──當然不是這個意思。麥建華便笑言,「很多六十歲的『老人』樣子也一點不老。人家叫他做『老人家』或『長者』,恐怕會很不開心吧。」是次博覽亦以將退休者為對象。香港人平均退休年齡為五十七歲,算來五十歲也確是考慮退休生活的時候了。「香港有人教讀書、教工作,但從來無人教退休。很多人不懂得如何過退休生活。」人口老化是大多數國家需要面對的問題。世衞估計,2050年全球六十歲以上人口將佔整體的五分一。香港的情況更嚴重,到2039年平均四人便有一人會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

麥建華認為,「由於人口老化,香港人才短缺問題將日益嚴重。發展退休後再就業是解決此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香港的長者就業率比其他經濟發達國要低很多。一般來說,外國平均有20%到50%的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就業,而香港僅有10%。」他說。「長者享受工作,能夠貢獻社會之餘政府又可收稅,何樂而不為?」搶年輕人飯碗?

對這一點,我稍有疑問。香港失業率向來不低,青少年雙失問題尤其受關注。在此情況下,人才還算短缺嗎?長者就業會否出現「搶飯碗」問題?

麥建華回應說,長者不但不會與年輕人競爭,反而更能減輕他們的負擔。

「長者投入社會工作,人變得開心,病痛較少,政府在老人福利及醫療方面的開支便可以減輕。到了2039年,一個年輕人差不多要供養一個長者,假如長者能夠工作賺錢,豈不是幫了他們的大忙嗎?」伍偉賢亦認為,長者與青年工作性質不同,不會出現競爭情況。「例如我們另有聘請展翅計劃畢業的年青一輩,從事動畫及程式設計等工作。老人家較不熟悉電腦技術,故專責推廣業務。各人謹守各自崗位,才能做出成績嘛!」亮志體育運動國際有限公司營業總監曾桂芳坦言,倘有年輕人與長者均可勝任的空缺,她會選擇聘請後者。「現在的年輕人轉工頻密,相對而言長者較穩定,責任心也比他們大。」「起碼長者不會上班兩日就不見人,也不會有公主病、王子病!」

銀髮族優勢 講心唔講金

耆康會在就業博覽當日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長者再就業主要關心「開工七件事」,依次包括:

1. 靈活的工作模式;

2. 有發揮自己的機會;

3. 受尊重;

4. 能學習新知識;

5. 可兼職工作;

6. 工作與個人生活能取得平衡;7. 合理的薪酬待遇。

有見及此,伍偉賢便以無底薪推銷工作吸引長者應徵。「推銷既不危險,對體力要求亦不大,切合長者需要。此外,因為無底薪,他們亦毋須『跑數』。每做成一樁生意,我們就支付佣金。想做才做,很自由。」「這樣的政策不僅令長者得到就業機會,亦可為公司帶來龐大的勞動力。」博覽提供的空缺中,雖有護理員等高級職位,但更多的是保安、清潔等工作。麥建華坦言,長者的工種主要仍屬基層工作。「社會仍有錯覺,以為長者知識水平低。其實只要有效利用他們的工作經驗,配對得宜,必能為企業帶來很大優勢。」「以銀行為例,聘請退休會計師做投資顧問,其專業經驗一定可讓僱主滿意。此外,面對銀髮市場,再就業長者亦有優勢。老人家為老人家提供投資建議,自然更能設身處地考量,了解年長人士投資重平穩的心態。」「長者不會要求升職加薪,經驗豐富卻又不一定要付高人工;服務態度好,工作時間又具彈性,聘請他們絕對是明智之舉!」曾桂芳說:「坦白講,能來這裏(奧海城的就業博覽)的長者,經濟狀況也不會差到哪裏吧。真正貧窮的人,車錢也捨不得付啦。」誠如所言,是次博覽是「流金頌社區計劃——友待長者就業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明言對象是「五十五歲或以上,希望實踐理想而重投工作的退休專業人士」。留心:一、實踐理想,不是為錢打工;二、專業人士,本身大把錢。

經濟狀況不佳,且欠一技之長的退休人士,比起尋理想,更重要的無疑是如何糊口,與遇上困難時如何尋求支援。幸而政府及不少社福機構另有對策,照顧這類暫未有能力考慮理想的長者。

我不想宣揚退而不休。休與不休應屬個人選擇。假如清福是碗白粥,再就業便是一條油炸鬼。要吃前者、後者,抑或雙管齊下,應由長者自行決定。倘因任何原因,逼得長者退休後還得工作,無好日子過,倒是本末倒置,絕非好事。

gyeung@hkej.com

楊天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