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聲中感受Greaser狂野能量
跟家母說看了Grease(油脂),得到的回應是「依啲老餅嘢,邊度啱你呢!」音樂劇版本我自是初次欣賞,但「渣住煲茶」的電影看過兩遍。無疑是舊,畢竟是1978年的電影了,那時我還未出世,貓王只死了一年。
歌舞劇首演於1971年,編導Jim Jacobs和Warren Casey的劇本年代設定則為1959年。我看Grease其實不是為懷舊,想必也沒有誰曾在五十年代經歷過其少年時代。我為的,純粹是吸收能量—五十年代美國Greaser文化的狂野能量。
Grease沒有說教,但取材自社會問題如童黨、吸煙酗酒,甚至年輕懷孕。演員在劇中毫不避諱,帶着興奮心態舉起中指,炫耀那愛幹什麼就幹的年頭。
今次上演的Grease自南非開始,是世界巡迴演出。我看的是奧克蘭版本,導演Jason Capewell說演出尺度因國而別,來港時或會依港人接受程度作相應調整。我祝願他屆時千萬別被道德塔利班騎劫。
社會永遠黑暗,但Grease從開幕到閉幕始終光明。
喜劇元素新鮮
重現經典的大製作,舞台技術上交足功課,無可挑剔。
首先,舞台空間得到充分運用,如Summer Nights一曲把舞台分成左右兩邊,男班女班各據一方表演,再合而為一的安排令觀眾目不暇給。樂隊給安排在舞台上層,部分歌曲演奏時,觀眾可看見樂手,更豐富了視覺效果。只看過電影版本的人,可特別留心導演如何調配場景,突破地方限制。
Grease是次製作的一大特色,在於比電影版更多了一份喜劇元素。飾Danny的男主角Jonathan Roxmouth表現出眾,聲線優美,半尷尬半無奈的乾笑聲非常鬼馬,比John Travolta有過之而無不及,惹得觀眾捧腹大笑,成為其一大trademark。飾Doody的Matt Counihan演唱Those Magic Changes更是全劇高潮之一,台上推出的三個沐浴間與性感男士讓男觀眾拍手,女觀眾尖叫。
反觀Pink Ladies的光芒則較T-Birds略為暗淡。飾Sandy的Bethany Dickson對角色的單純性格拿掌握稍嫌不足,Hopelessly Devoted to You唱功可圈可點,然其他歌曲則稍嫌欠缺感情。順帶一提,結局Sandy蛻變成狂野版後,身穿黑色緊身衫褲,腰間掛一條紅巾,甚有黑玫瑰的味道,香港人見了可能是要笑的。電影中Olivia Newton John的露肩戲服,反而較為像樣。
今次的Grease把Teenangel一角與女校長結合,同由Thembeka Mnguni飾演,有由校長勸學生回歸校園之意,令情節更為合情合理,是神來之筆。年僅十二歲上下的她聲線渾厚足夠壓場,唱功運氣一流,一曲唱罷觀眾隨即報以熱烈掌聲,亦為此劇的亮點之一。
演出能量強勁
音樂方面,以Charl-johan Lingenfelder為首、由七人組成的樂隊演奏水準甚高。難得能成為幕前一員,樂手似乎更為賣力,藉五十年代的搖滾樂向觀眾表達澎湃感情。開場的Grease Is The Word、You're The One That I Want與結尾的Finale演出特別出色,值得觀眾細心留意。
導演把整齣劇的重點放在表現五十年代百花齊放的文化風氣上。全劇絕大部分的歌舞皆是群舞,演員絕不欺場,舞步亦甚具創意,生趣盎然的動作令人會心微笑。可惜的則是,個人發揮空間因被大堆頭表演掩蓋而變得過小,兩位主角的愛情未能令觀眾動容。T-Birds與Pink Ladies的服裝造型大同小異,角色性格未能突出的情況下,難免令觀眾無法對主角以外的八位配角產生深刻印象。
不過,這種處理方法從另一角度講,其實亦與Grease的主題有關,無可厚非。五十年代的美國Greaser喜歡聯群結黨,加上Jim Jacobs和Warren Casey編此劇時本來就不是要風花雪月一番,而是希望表現那個年代少年樸實卻帶點胡鬧的味道,倘Danny與Sandy的戀情感動得讓觀眾流淚,反而偏離主題了。
劇終,走出奧克蘭的Civic Theatre,痛痛快快的笑了一場,發現自己精神(少有地)爽利,或許對抑壓得狠的香港人而言,Grease是一種釋放。
又,在結局一幕將有兩位觀眾可得到Danny贈送的紀念品。至於從何途徑獲得,留待讀者諸君觀劇時自行發現。
楊天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